图为安多县“万亩千只”产业化项目机械收割饲草料作业现场。记者 谢伟 摄
安多县全县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人,年财政收入仅3500余万元,属典型的牧业大县、人口小县和财政弱县。全县贫困乡镇13个,贫困村(居)74个,覆盖全县乡、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73户1007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占全地区贫困人口的9.5%,是全区4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安多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全县的政治任务来抓,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区党委、地委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和最大政治责任,摆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安多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围绕“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工作要求,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狠抓精准识别、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实现了2016年741户2582人致富脱贫,年人均收入达5119元,同比2015年底识别标准2800元,增幅达82.8%,同比2016年脱贫标准3311元,增幅达54.6%,实现了首战告捷!并取得了“全国扶贫系统先进集体”这一殊荣。 2017年计划脱贫983户3736人(人口自然变更后988户3928人),实际完成了1212户4764人及27个贫困村退出的脱贫任务,人均收入达6188元,2016年已脱贫户741户2582人(人口自然变更后739户2706人)返贫0户0人。同比自治区下达的年度脱贫任务642人,高出86.5%;同比地区下达的年度脱贫任务1956人,高出58.9%;同比2016年已脱贫户人均收入5119元,增幅达20.88%,同比2017年脱贫标准3840元,增幅达61.14%,脱贫攻坚工作再创佳绩。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的扶贫政策,得益于安多县委、县政府及全县4.3万干部群众的共同付出,扶贫攻坚政策,犹如春风,唤醒了藏北高原牧家贫困群众心底的希望,也激起了他们脱贫致富的激情。
干部不入户 脱贫没思路
“扛大旗,挑重担,到2018年完成现行标准下的所有贫困人口脱贫”是安多县每个干部职工的理想和目标。如今,离既定目标期限越来越近,贫困群众能否如期脱贫?这个问题更是深深牵动着县“四大班子”领导的心。
近年来,安多县县委书记熊川率先垂范,每年一次近30天8000余公里行程,深入乡镇、村(居)开展调研,同基层干部群众一起聊天、拉家常,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为全县党员干部带了头、树了榜样。各领导班子成员把调查研究作为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第一课”,作为脚踏实地,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必修课”和“常修课”,本着“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的原则,紧紧围绕影响制约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座谈交流、入户家访、个别谈心、问卷调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收集第一手资料,并对每户基本情况逐一建档,确保底数清、情况明。
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安多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为了一份责任,舍小家顾大家,用实际行动勇于担当,身先士卒,攻坚克难,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取得了工作实绩,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认可,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县委书记熊川为了安多县这个大家,他放弃了自己的小家,面对五地分居的家人,他只能在远方思念,寄于电话两端。4岁的儿子在大连一听到天上有飞机飞过,就说“爸爸回来了”;已70岁高龄的父母生活在成都,身边无人照看;女儿独自在沈阳上学,有一次得了阑尾炎,手术后一个人在医院待了好几天,熊川借出差之机,顺道去看女儿,一到病房门口,看到女儿一个人坐在病床上望着窗外发呆,作为父亲,他再也没有忍住,眼泪夺眶而出;而离自己相对近的妻子也有近600公里,相聚的机会也是很少,妻子只能利用短短的几天节假日时间,抽空从拉萨坐上火车到4800米的安多,忍受着高反,陪伴依然忙于工作的丈夫。
同时,安多县广大干部积极作为,创新“321”帮扶机制,即县级干部包3户贫困户,科级干部包2户贫困户,一般干部包1户贫困户。把脱贫攻坚工作立足于“深”字,动员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深入各自扶贫联系户家中,县、乡、村共计1600余名干部,听从组织召唤,坚持走群众路线,以教育引导为主线与联系户共商发展大计,用实际行动为扶贫联系户解难题、办实事,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据统计,近两年来,该县党员领导干部共对口联系帮扶贫困户1409户4990人,物资帮扶折合人民币达146余万元,解决实际困难74件,介绍就业或增收岗位223个,谋思路、谋发展481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做到百姓动嘴、干部跑腿,干部辛苦、百姓幸福的扶贫工作格局。
下足绣花功 精准管实用
为确保各项脱贫政策精准落地,安多县党委、县政府结合工作实际,下足绣花功,形成了一系列实用、管用的好措施、好制度。
“工薪追责”压责任。严格按照“四个统一”“识贫五看法”和“一二三步骤”的工作要求,根据安多县的基本情况,分别成立了12个专项职能小组,抽调业务骨干专项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有针对性地配备扶贫专干45名,带领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反复深入村(居)牧户,逐户逐人倒排筛查、核对甄别,认真开展精准核实贫困人口工作。同时,以三月维稳督导为契机,由县级干部驻乡蹲点,再次逐村、逐户实地开展走访,对乡镇前期已建立的贫困户数据库进行了细致的“回头看”督导核实,重点查找贫困户识别中有无“暗箱操作”“富人戴穷帽”和“沾亲带故”现象,明确提出了“若出现识别遗漏、识别造假”,严肃追究相关领导责任人责任,进行“工薪追责”,确保群众公认无异议并公示到位,对不符合标准的坚决不纳入。这些做法,得到了自治区、地区督导组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并于2016年3月27日在安多县成功召开了《那曲地区贫困户建档立卡“回头看”交叉检查工作部署会》。
“三书一清单”明原由。为确保年度脱贫户详细知晓自身的权益与义务,安多县结合实际制定了“三书一清单”,即:脱贫告知书、脱贫承诺书、脱贫责任书、脱贫收入清单。告知年度脱贫户国家脱贫标准和相关政策,具体享受哪些脱贫措施;脱贫后要服从县委、县政府管理安排,并主动承诺不转让、变卖扶贫项目资产,不挥霍项目资金、利润,靠辛勤劳动,自力更生,进行务工创业,实现稳步增收;明确县、乡镇、村(居)三级年度脱贫对象精准责任,严格按照“一申请、一评议、二审核、三公示”的脱贫程序,审核年度脱贫户,杜绝“形式脱贫”“数据脱贫”;制作通俗易懂的脱贫清单,广泛动员组织各乡镇、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对年度拟脱贫户进行逐一走访,认真核实家庭收入来源、支出、人均收入、享受脱贫措施等,让脱贫户对“政策清清楚楚、收入明明白白、脱贫心服口服”。2016年、2017年脱贫户“三书一清单”签订率达100%,群众满意度达100%。
四级督导促落实。制订出台《精准脱贫督导工作方案》,成立县委县政府、县纪检委、乡镇、退休老干部顾问组“四级督导”的13个督导组,以乡镇为单位,以贫困村、贫困户为样本,全力确保全县各级在精准识别工作、扶贫项目分配、扶贫资金使用等方面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入户调查率达100%,监督各乡镇兑现各项惠民资金3.3亿元,确保了安多县年度贫困群众真正脱贫。
党建促扶贫 引领新格局
近年来,安多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服务和推动稳定发展民生这三大中心任务,以“基层党员站出来,优秀干部用起来,党风廉政树起来,牧民群众富起来”为全县党建工作目标,始终坚持把基层党建工作放在全局工作中去谋划,创新工作载体,将“党建+”理念生动而广泛的实践运用,带动全县上下形成了抓党建引领保障精准扶贫的新格局。
强化抓乡促村,发挥党组织书记的“领头雁”作用。强化乡村党政正职培训,增强党员干部理论水平,乡镇班子队伍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组织开展各乡镇党政正职精准脱贫工作现场交流工作,互相查找不足,提升在精准脱贫工作中的履职能力。开展贫困村党支部书记致富能力培训,并对致富带头能力不强的党组织书记及时予以调整。在今年村(居)组织换届中坚持“既选好人、又选能人”的鲜明选人导向,强化2017年村(居)“两委”换届领导,在严格按照区、地换届选举规定动作不走样的基础上,着眼安多实际提出了“三个三”换届工作要求,真正选出了一批“党委满意、群众公认”的基层组织带头人。目前,全县74个村(居)党组织班子成员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254名,相比上届班子提高了51.2%。开展新一届村干部培训班14期669人次,开展贫困村(居)党支部书记和贫困党员脱贫攻坚培(轮)训53期389人次,进一步强化能力素质提升,理顺与村(居)“两委”、牧民群众的关系,不断提升履职能力,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在精准脱贫工作中的一线作用。
强化工作覆盖,形成各方工作合力。实现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全覆盖,在“双联户”、合作组织和自然村中实现党小组100%覆盖;建立村级后备干部库,登记造册,加强培养;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签订乡镇党委书记抓发展党员工作责任书,特别是注重发展致富带头能力强、年轻力壮的牧民党员。各类工作力量形成强力联动、优势互补,形成了强大的基层精准脱贫工作合力。
打造“三岗一队”党建品牌。自该县推出“三岗一队”党建品牌以来,结合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全身心投入到精准脱贫、精准扶贫事业中去。活动开展以来,累计组织1908名牧民党员帮扶贫困户1351户4680人。并在党员率先带头的作用发挥下,树立了群众相互帮助、富裕户帮扶贫困户、贫困户脱贫后主动帮助其他贫困户的强大正能量,形成了人人都说扶贫话、人人都干扶贫事、人人都做扶贫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强玛镇三村牧民党员罗次先后7次自愿向贫困群众累计捐赠绵羊400只,折合人民币50余万元。
创新“合作组织+贫困户”模式。由县财政设立300万元“以奖代补”合作组织扶持资金,鼓励支持各乡镇将合作组织作为推动精准脱贫、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坚持“乡镇统筹整合、政府支持指导、贫困户入股参与”的工作思路,打破单一的村级合作组织发展模式,将贫困人口通过草场、牲畜、劳动力和资金等多元素入股,参与合作组织分红,做到“大河涨水小河满”,实现了“合作组织+贫困户”抱团增收的良好局面。强玛镇3家经济合作组织效益明显,经营体系目前已扩大到扶贫砖厂、饭馆、商店、摩托车维修店、民族手工业、家具销售店、娱乐场所、建筑施工队、牧业养殖基地、交通运输等多元化经营体系,2016年纯收入达148.86万元,户均增收2660元,最高分红达5万元/户,最低分红1000元/户,2017年预计实现纯收入达342万元,户均增收6063元,实现“合作组织+贫困户”抱团增收致富双赢局面。此“抱团增收”模式得到了地区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并在全地区推行了“一乡一社”发展道路。
发展优势产业 增强内生动力
产业是脱贫之基、强县之本、致富之源。近年来,安多县把发展产业作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主要措施来抓,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结合“精品畜牧、特色旅游、天然饮用水和风光互补发电”四大产业优势,顶层设计布局扶贫产业,着重培育发展“可行性、稳定性、公平性、收益性”产业扶持项目,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四个老板”, 让群众不离家、不离土就能融入产业发展,使贫困群众有尊严、有保障地稳定脱贫。
立足牧业根本,做大做强“牧老板”。突出“草场流转、人工种草和品牌繁育”三个抓手,全面推进畜牧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生态牧业体系,最大限度盘活现有生产资源,切实提高草场利用率和产出率,转移一产剩余劳动力向二产、三产转型,实现畜牧业规模经营、推动劳动力转移、增加牧民群众收入的良好局面。
立足市场需求,做大做强“房老板”。按照“搬得出、有发展,稳得住、能致富”的思路,立足“北大门”门户城市、交通要道的区位优势,统筹整合县财政涉农资金, 在国道109线沿途大力实施“临街住宿+商品房搬迁”模式,修建扶贫宾馆、修(洗)车场、餐馆、购物商业用房等。通过自主经营或出租收取房租方式,为贫困牧户群众提供就业市场和创业平台,实现稳定增收。目前,已实施完成的商品房招租收入达400万元/年,收益将全额用于贫困群众分红和扶贫产业“造血”资金需求。
立足生态资源,做大做强“游老板”。围绕“江河之源、雪域北门”和色林错国家生态公园、纳木错北岸旅游环线,以“改道向前,日程不变,风光无限”的旅游打造,辐射带动县城及沿线6个乡镇的旅游经济,切实让本地更多牧民群众依靠旅游就业、吃上旅游饭。2016年,已注册成立安多县羌塘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1.6亿元的县城2公里街景改造项目正有序实施,预计带动635户2250人,月人均增收实现1292元。
立足发展机遇,做大做强“车老板”。紧紧抓住青藏铁路复线扩容、青藏高速、安多乡镇油路等建设机遇,采取“县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乡镇合作社”的模式,抱团建立由贫困群众组成的施工队、运输车队,为社会经济建设和市场需求提供建设、运输服务,帮助贫困群众实现经济创收。今年滩堆乡通过商业贷款购置车辆2台、挖掘机1台,短短4个月内创收45.7万元;玛荣乡12人的扶贫砖厂一个季度就创收30余万元,年工程进度为50%,建成后将带动54户207人贫困群众增收。
一组组怦然心动的数据,凝聚着安多县上下奋发进取,务实苦干,决战脱贫的共识和力量;一幅幅脱贫攻坚生动的画面,充分展示出安多人民在精准脱贫路上,脚步铿锵,奋发前行,决胜小康的信心和决心。(陈双全 记者 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