僜人,俗称“僜巴人”,是西藏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族群,主要聚居在察隅县下察隅和上察隅镇。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僜人的生产、生活、民居、餐饮、服饰、信仰等有其非常独特之处,这些独特的民风民俗构成了当地极具参观、考察、研究的旅游资源优势,吸引着无数的外来游客。
五十六个民族便有五十六种风情,就像五十六朵不同颜色的鲜花,分布在祖国各个角落,点缀着我们美丽的神州大地。
但是,除了我们所熟知的五十六个民族之外,在我国还有一些未被认定为民族的族群,这些族群也有着自己特色的民族服饰、生活习惯以及文化传统,与五十六个民族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
僜人,就是这些族群中的一个。
僜人,俗称“僜巴人”,是西藏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族群,主要聚居在察隅县下察隅和上察隅镇。西藏和平解放前,绝大多数僜人居住在深山老林,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被称为“不开化的人”“猴子”“野人”。西藏和平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光辉照耀下,僜人早已走出山林,步入了文明社会,家家户户住在绿树掩映、独具僜巴特色的木楼里,百姓安居乐业,日子越过越好,僜人独特的民俗风情也渐渐被愈来愈多的人知晓。
饭食飘香衣靓丽
提到僜人,最让人称道的就是味道鲜美的手抓饭和特色的僜人服饰。
在察隅县下察隅镇新村的“僜家乐”里,宽敞明亮的房间内摆放着干净整洁的藏式桌椅,椅子上早就坐满了慕名而来的游客。
这天,“僜家乐”的女主人卫牧阳特意穿上了僜人服饰,白色衬衣,粉色编织长裙,耳朵和脖子上戴着长长的银饰,尽显僜家服饰的独特魅力。
她一边给客人倒茶添水,一边简单介绍着僜人服饰的特点:“我们僜人妇女的服饰一般以鲜艳美观为特色,上衣短而瘦小,加彩色条纹几何图案,下身一般穿着长至脚踝的五颜六色筒裙,有各种条纹状图案,颜色艳丽,从远处看像波浪一样……”。
“确实很漂亮,这个颜色款式和别的民族都不太一样。”游客不停地称赞着僜人服饰的魅力,还有不少游客购买了一些银饰和手工编织手袋,留作纪念。
而僜人小伙子郭青也穿着僜人服饰,白色衬衣,藏蓝色的长裤,外套一件对襟无领无扣的粉色编织长坎肩,头上缠着白色的布带,左肩斜挎着一把砍刀,在厨房里有条不紊地做着手抓饭。
“手抓饭是用自产的谷米和切碎的鸡内脏,辅以姜、葱等作料闷熟后,用手捏成团盛在盘子里,并配上几块香喷喷的鸡块,我们僜人节庆或招待客人时的传统美食手抓饭就做好了。”在僜人家庭中,手抓饭一般由男子制作,主料为米饭和鸡肉,辅料为察隅特产的10多种香料和佐料,经过一两个小时的精心烹制才能完成。郭青正是制作手抓饭的一把好手,只见他一边忙碌着,一边微笑着向记者简单介绍制作手抓饭的工序。
不需多久,热情好客的女主人牧卫阳已经把一盘盘喷香的椿芽、手抓饭送到客人桌上,一桌独具僜巴风情的原生态大餐立马呈现在众人眼前。
“这是香椿芽、野菜和鸡肉,这一大盘用铺着翠绿芭蕉叶的就是我们僜人的特色手抓饭,那个芭蕉叶包着的是蒸好的鸡爪谷糕……”听着主人介绍着一道道美食,在场的人都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吃起来。
正当众人吃得忘乎所以时,牧卫阳笑容满面地提着银酒壶走过来,向客人敬上一杯她亲手酿制的鸡爪谷酒,并用僜语唱起祝酒歌。
“蓝天下,吹着凉爽的风。野外,花草迎风飞舞。在各民族的帮助下,我们有了幸福而美好的生活。凉风习习,稻花飘香,我们在这里祈祷人民幸福生活……”。
听着牧卫阳动听而悠扬的歌声,吃着美味的鸡肉和爽口的野菜,在这里,僜巴人家用原生态的美食大餐将幸福美好的生活图景完美展现……
新的时代新生活
西藏和平解放前,僜人大多居住在深山老林,房屋用树枝、树叶、干草、兽皮等搭建而成,十分简陋。生产工具也非常落后,主要有刀、箭、镖、木棍等,农业实行刀耕火种,粮食产量低,一年中有半年以上时间靠采集野菜、野果和套猎吃生肉为生。
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当地藏族群众的大力帮助下,僜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走出了深山老林,迁居到河谷地,修建起新的家,开始了男耕女织的生活。
“我们也过上了种地的生活,不用再靠打猎、挖野菜为生了。”察隅县下察隅镇竹尼村党支部书记格桑赤烈说,“在21世纪初,我们上、下察隅镇的僜人在党和政府帮助关心下,单独成立了七个生产队,拥有1200多亩耕地,种植玉米、水稻等作物,生产发展很快,有的生产队还修起了小水电站。”
为了让僜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察隅县还对僜人村落进行了整体打造,主要包括主体房屋改造维修,新建伙房晒台、围墙、猪圈牛棚等,还为群众解决了藏床、藏桌、组合柜等家具,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目前,僜人群众的村道均已实现硬化,家家修建有独立的浴室及卫生间,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观。
“记得我小时候,村子里只有十几户人家,都住在简陋的木板房里,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吃水要到很远的河里去打,而且村里村外全是泥泞小路。”格桑赤烈回忆起许多年前的生活时说,“现在,竹尼村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崭新的房屋,有花有草、有水有电,水泥路也修到家门口。2016年,靠国家惠农政策性补贴以及发展种植业、村集体经济,村民人均收入达1.04万元,过上了以前想都想不到的好生活。”。
在加强关乎僜人群众生活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察隅县还先后投入91万元建立自更、新村的鸡爪谷种植基地,投入68万元建立嘎腰、新村油茶项目以及30万元的夏尼村红心果种植基地,投入22万元的嘎腰土鸡养殖场、10万元的沙琼村野猪养殖基地、30万元的京都村肉牛养殖项目,拓宽僜人致富渠道,增加群众现金收入。
此外,随着近几年僜人风情在区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僜人还逐渐发展起了旅游业,重点打造新村、夏尼两个僜人村建设,形成沙琼听僜人“首领”世袭的传奇故事、欣赏僜人歌舞表演;在新村品特色僜人手抓饭、饮僜香饮料,参观僜人民俗陈列馆;还发展起来了僜人特色民俗手工艺品加工业,比如僜刀、挎包、披肩、男女衣服、耳饰、僜家特有银饰品等。
“这样能够吸引更多游客,让游客来了之后有看头,看了之后觉得有意义,出去之后能够主动宣传察隅僜人特色风情游,不但给我们僜人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入,而且还广泛宣传了僜人文化。”察隅县相关负责人说。
移风易俗变观念
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必然会带动观念的转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创新,僜人习俗中一些陈规陋习正不断退出历史舞台。
在僜人的传统婚俗中,一般都是父权制下的买卖婚姻,大多实行一夫多妻制,妻子的多少如同家庭实力的象征,承担着主要的劳动。经过教化,现在僜人已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了。
而且,僜人一直有信鬼神的传统,特别是每遇疾病、丧葬、生育时,僜人便会停止劳动,举行杀牲送鬼活动,以此求得平安幸福。
随着僜人村的医院、医疗卫生制度、医保制度逐渐完善,每个村庄都有了村医务室,并且配齐了村医,群众就医条件得到明显增强,不少僜人生病、分娩时会选择前去医院看病,而不是信奉鬼神。
在当地政府的教育下,僜人现在也非常重视教育工作,下察隅镇6个僜人村与镇政府签订年度教育工作目标责任书,严格按照“控辍保学”目标责任来执行。截至目前,6个僜人村共有学生304人,其中大学生38人、高中生39人、初中生84人、小学生14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均享受国家义务教育政策和“三包”政策。
“以前我们僜人都是在山上过着原始生活,是共产党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享受到了各种惠民政策,给了我们土地、房子,还让我们的孩子上了学,我们信仰的当然是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下察隅镇嘎腰村妇女主任安康塞坚定地说道。
从山上到山下,从落后到文明,僜人的观念正逐渐发生着变化。如今的僜家风情就像一颗明珠,在雪域江南散发出日益夺目的光彩,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记者 史金茹 麦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