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在全区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上指出,如期确保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向党中央、国务院立下的军令状,必须坚决完成。他要求做好产业脱贫,让贫困群众不离家、不离土就能融入产业发展、过上幸福生活。
2017年,西藏各地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积极推进产业精准扶贫,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生态农场、生态牧场、民族特色手工业……一个个极具西藏特色的产业正在雪域高原上崛起,越来越多的群众已脱贫致富。
在山南市的脱贫攻坚战役中,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帮助贫困人口掌握技能摆脱贫困。 图为2017年1月泽当哗矶传承人巴桑在为贫困家庭孩子开办绘画学习班,传授绘画技巧,增强致富本领。
依靠藏帽制造技艺,贡嘎县朗杰学乡嘎才村村民巴桑走上了致富路,并组织该村村民成立了“雪域藏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供不应求,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奠定了良好基础。图为2017年1月合作社员工在制作藏帽。
时值初冬,拉萨周边的草莓大棚里绿意盎然,丰收的草莓鲜艳欲滴。草莓基地为周边的农民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这不仅让附近的农民学到了种植技术,还增加了现金收入。图为2017年1月当地村民卓嘎和白玛在曲水县倪氏草莓基地采摘草莓。
2017年3月,洞嘎镇滚村诺组的反季辣椒喜获丰收,30多个温室大棚的辣椒同时成熟,每个大棚可采摘新鲜辣椒50斤左右,市场价每斤20元,主要销往朗县、林芝市区等地,为当地群众创收3万余元。图为朗县洞嘎镇滚村诺组的平措次仁在温室大棚采摘辣椒。
近年来,为帮助当地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吉隆县在口岸一线安排197名贫困群众从事边贸货物装卸工作,仅2016年就实现收入136.21万元。图为2017年3月吉隆县吉隆镇邦兴村村民在口岸货场搬运货物。
近年来,山南市洛扎县拉郊乡为了拓宽竹木器产品的销售渠道,让这门技艺真正成为农牧民群众致富的渠道,拉郊乡安排农牧民群众在培训完后加入竹木器加工合作社,由合作社对农牧民群众的产品进行统一销售,到了年底根据销售份额进行分红。图为2017年4月洛扎县拉郊乡竹器编织传承人格桑措姆正在编织竹器。
近年来,昌都市鼓励企业为当地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 图为2017年4月昌都市洛隆县糌粑加工厂的员工在包装青稞挂面。
那曲地区聂荣县色庆乡28村帕玉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自2009年6月15日建立以来,通过多年的努力,实现全村集体脱贫,成为那曲地区首个人均收入过万的“万元村”。图为2017年4月在该村合作组织内工作的村民在搬运送往销售点的特色产品。
2017年5月,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仁钦蔡村8组扶贫洗车场里,正在洗车的村民央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为实现带动致富、培养创业思想、解决一部分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2016年,拉萨市达孜县雪乡扎西岗村民间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面之缘基金”,每年向当地农牧民分红。图为2017年5月当地待业青年巴桑罗布在该合作社学习缝制藏装手艺。
益西卓嘎是山南市出了名的养殖专业户,她和汉族丈夫甘学东从2003年开始从事家禽养殖业。经过14年的艰苦奋斗,从起初几十平方米的养殖场地、200多只藏鸡发展到有336户员工的贡桑合作社,又从合作社发展成为山南贡桑禽业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公司全年出栏禽类150万只,销售额达到2658万元。目前她的企业以“公司+合作社+社员+农户”的模式运营,带动山南市12个县3000多农户从事家禽养殖、脱贫致富。图为2017年5月山南贡桑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员工在包装藏鸡蛋。
山南市浪卡子县伦布雪乡位于羊卓嘎玛林大草原,有远近闻名的岗卓温泉,每年来此旅游和泡温泉的人络绎不绝。村民顿珠格桑发现商机后,于2014年投资60多万元,开办了集住宿、餐饮、商店为一体的牧家乐,生意越做越红火。他还多方筹措资金,建立了40座温室大棚,种了西红柿、红辣椒、黄瓜等30多个品种的蔬菜,牧民们不用出远门就能吃到新鲜的蔬菜,同时,还招收当地贫困户村民来管理大棚,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图为2017年5月顿珠格桑(左二)和村民在大棚里劳作。
近年来,拉萨市曲水净土健康产业为群众提供就业机会,让群众掌握农业技术,增加群众收入。2016年,曲水才纳净土健康产业园区总产值达到了5亿余元,群众务工人次达到了10万余人次,当地百姓年均增收7000至8000元。图为2017年5月25日,该产业园区工人在天麻种植厂内提取天麻种子。
近年来,亚东县先后在7个乡镇开展畜牧养殖、动物防疫、亚东鲑鱼养殖、人工木耳种植、温室大棚蔬菜种植等技能培训,提升农牧民群众的致富能力,拓宽群众增收致富门路。图为2017年6月亚东县下司马镇春丕村蔬菜种植基地内,当地群众正在学习蔬菜种植技术。
格桑卓玛是昌都市八宿县来古村为数不多见过世面的年轻人之一。15岁时格桑卓玛就去昌都和林芝打工。2012年,她以每年6万元的租金承包了村里的公益客栈,如今,客栈已经拥有40个床位,一年能挣5、6万元。图为2017年8月格桑卓玛(右一)在客栈打扫卫生。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是我国人口最少的乡。近年来,除了从事传统的牧业生产,玉麦乡群众依靠家庭旅馆、编织竹制品、运输等多种经营方式,人均年收入达5.7万多元,大步迈入小康阶段。图为玉麦乡居民德吉白玛从事竹篮制作,每个竹篮售价100元,每年至少能售出50余个。
林芝市巴宜区朗欧村通过种植灵芝,带动精准扶贫户增收。近日,大棚里的灵芝喜获丰收,共计收获约360斤,按照每斤260元的市场价计算,收入超9万元。图为2017年8月朗欧村群众高兴地展示采收的灵芝。
受益于产业扶贫项目,白朗县金嘎村村民平拉参与到当地温室大棚产业中,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学习种植太空南瓜、西瓜、西红柿等果蔬,实现了年收入4万余元,走上了“精准”致富路。图为2017年9月太空南瓜收获在即,平拉(右)和工人们喜笑颜开。
近年来,随着西藏旅游业的不断升温,唐卡逐渐走向市场,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西藏现有2000余位专职唐卡画师,每年创作精品唐卡上千幅。图为2017年12月拉萨八廓街附近临街一间唐卡商铺内,画师在绘制唐卡。
西藏山南市乃东区在颇章乡雪村建设占地1000多亩的农业苗圃,为当地贫困户及五保户等特殊群体免费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辐射带动颇章乡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72人,实现年人均增收3400多元。图为2017年12月贫困户在山南市乃东区颇章乡雪村苗圃基地内为雪松除草。
(来源:西藏日报、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