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西藏新闻

上海市第八批援藏江孜联络组发展产业助力脱贫小记

时间:2018-01-09

藏民族表达美好祝愿和感谢的重要方式,是献哈达。

在江孜县日朗乡卡尔村,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江孜县委常务副书记王高安和副县长陆剑涛,就曾三次被洁白的哈达“淹没”。

第一次,是陆剑涛到日朗乡蹲点调研结束后;

第二次,是王高安和陆剑涛一起到日朗沟考察时;

第三次,是他们召集全乡群众代表开会时。

卡尔村的农牧民群众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向两位援藏干部献哈达?

这事,还得从藏红花说起。

我们就是要让这花真正姓“藏”

虽然名叫“藏红花”,但它并不产于西藏。

近几年,日喀则市布局有机种养加业、特色旅游业、天然饮用水业、绿色生态业、特色手工业、清洁能源业、南亚物流业七大产业,正在实施“珠峰”品牌合力的产业扶贫规划。上海援藏江孜联络小组提出了让农业园区通过种苗、技术培训和蔬菜销售三种方式带动19个乡镇,若干个辐射点的“1+19+X”模式,并产生了重点发展藏红花这个具有高附加值产业的“灵感”。

高原上温差大,植物生长周期长,营养元素积累多,藏红花品质高。王高安逢人就说:“几乎人人知道‘藏红花’,但市场上的藏红花极少有产自西藏的,我们就是要让这花真正的姓‘藏’。”2016年,通过招商引资,“西藏红河谷藏红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同年,第一批8000颗藏红花种球在示范园“落户”。

但是这一年,藏红花种球有一小部分生了“白叶病”。

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

为不影响健康种球生长,只能把这些生了病的种球剔除。原本一年后种球分蘖数量达到1.6万只,却只达到1.2万只。按一个种球68元的成本价计算,藏红花产业扶贫才刚刚起步,就损失十几万元。

江孜县海拔4000米,藏红花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缺氧的工作环境极为考验人的毅力。为了解决藏红花在种植和生长中的问题,公司从江孜县农牧综合服务中心请来了一批技术人才,保证了日常管理。卓玛就是其中的一位。

“公司每月给我2000元工资,年底还有奖金。每天骑电动自行车到这里工作,还能抽出时间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在这儿工作很好。”在弥漫着淡淡的农家肥味的智能温室里,卓玛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说。

首批藏红花种球试种成功后的第二年,公司又从内地引进了45万颗,挑选种球时,专门剔除有病害的。示范园区里的藏红花种球数量达到了46万余株,种植面积达30多亩。从2017年起,示范园区带动104位精准脱贫建档立卡的农牧民群众就业。

从产业立项,到田间管理,事无巨细,陆剑涛和王高安都一一过问,帮助公司解决问题。空闲时,王高安和陆剑涛也来到温室里,挽起衣袖参加劳动。一年多下来,他们都快成藏红花种植与管理方面的“专家”了。

10月下旬,藏红花到了开花期。收获时节绝不能马虎,但100多工人根本忙不过来。

现在,它终于姓“藏”了

得知公司面临的困难,正在日朗乡卡尔村蹲点调研的陆剑涛眼前一亮。

日朗乡是江孜县的半农半牧乡,全乡不仅仅人均可耕地少,土地贫瘠、干旱少雨,青稞亩产仅200斤左右。

10月份,正值农闲,抹芽、摘花、采蕊的工作让群众来干,不正好吗?

随后的3天里,公司组织园区里打工的群众,把含苞待放的花儿掐下来,再运到十几分钟车程的卡尔村。卡尔村40多劳力齐上阵,一双双拿惯了锄头犁耙的大手,细心地伸入粉色花瓣间,轻轻采下三条细如发丝的红色花蕊。3天里,企业付给村民1万多元工资。

人民群众最讲实际,不用苦口婆心动员,更不用掰着指头算账,坐在家门口,3天就有好几百元的收入,大家种植“软黄金”的积极性高涨起来。

公司把1.5万株藏红花种球交给村里20多个建档立卡户管理。群众用最好的有机肥改良了土壤,还用铁丝网把温室围了起来,防止牲畜破坏,花苗长势比园区的还好。

卡尔村的尼珍家是脱贫攻坚建档立卡户,浇水、拔草、保温,这些管理技术她已经全部掌握。尼珍低着头小声说:“我们家脱贫就靠这个了。”

“虽然名叫藏红花,但这种神奇的花却与西藏并没有多少关系,而现在,它终于名符其实地姓‘藏’了。”乡党委书记伊比热恒说,上海市援藏江孜联络组还要在50亩河滩地上再建8个温室,全部种藏红花。

乡长仓木琼补充道:“再加上已经见效益的生态制陶和短期育肥产业,再易地搬迁一部分,我们乡在2018年有望实现脱贫目标。”

“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业!”

正当日朗乡干部为2018年全乡脱贫而欣喜的时候,企业那里也传来捷报。

据检测,江孜产种球体积虽然小于内地产种球,重量却平均比内地种球重约三分之一,采摘的藏红花营养物质含量甚至比伊朗等原产地高5—8倍。

去年,有7家日本企业与该企业联系供货,有多少要多少;“京东”也提出一年包销50斤的合作建议。企业负责人郑安平表示,他还要进行技术攻关,开发藏红花蜜、精油、花饼、面膜等产品,不断延长产业链条。

藏红花产业扶贫的时机,已经成熟。

在著名的帕拉庄园以西,宽阔的河谷里,324亩贫瘠草场经过了客土改良,118幢藏式农家别墅排列在冬日的暖阳下。上海投入援藏资金3000万元,将康卓乡邦玉塘新村建设成又一个藏红花种植基地。明年3月以后,118户507人将分别从卡麦、日朗、纳如等乡搬来。

易地搬迁的群众或将享受到土地流转的收益,或是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成为藏红花产业的股民。到了采花季,邦玉塘新村的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就会有丰厚的现金收入。在每年6月到11月,在藏红花种球休眠期,这些温室还可以种植蔬菜,不但能丰富餐桌,而且多了一个增收渠道。

站在即将成为藏红花产业基地的土地上,沐浴着高原的赤烈长风,王高安谈起援藏一年的收获:“在上海的时候,无法想像脱贫攻坚工作的艰巨。与农牧民群众朝夕相处一年多后,我们认识到,不但要带领群众富口袋,还要引导群众富脑袋。”

灿烂的阳光下,一条鲜花盛开的幸福之路,正在延伸。

  • 上一篇:昌都市发布表彰“康巴昌都·2017十大新闻”
  • 下一篇:西藏边防总队阿里边防支队为基层官兵解决洗澡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