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塑造我国农业未来的关键之举。
党的十八大以来,日喀则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牢牢树立新发展理念,牢牢盯住农牧业发展关键,紧紧聚焦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牧区增绿,紧紧抓住调结构、降成本、补短板、提质量、促融合、可持续农牧业重点,着力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补齐农牧业发展短板,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重大步伐。
随着日喀则市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在珠峰大地上,提质增效、科技支撑、产业撬动、绿色生产协同运作,共同演奏了一曲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旋律的协奏曲。
供给篇:做好产能提升文章
2017年日喀则市粮油总产达46.48万吨,其中粮食产量43.32万吨,油菜产量3.16万吨;蔬菜产量34.62万吨;饲草料作物产量24.09万吨;新生仔畜169.9万头(只、匹),牲畜存栏466.9万头(只),肉、奶、蛋产量分别达4.4万吨、9.7万吨、893吨。
靓丽成绩单的背后是日喀则市优化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扩产能、扩规模、提单产、增总产、保质量的结果。
强组织,强服务,强投入,大力实施青稞增产行动。2017年共落实青稞播种面积85.1万亩,青稞总产量达到38.48万吨,平均每亩增产51斤,户均增收1500余元;推广种植青稞良种“喜马拉22号”42.92万亩,“藏青2000”28.06万亩,全市青稞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1.56%以上;在16个县区建立了86个“百亩千斤”和14个“千亩千斤”青稞高产栽培示范田。
立足标准化建设,提升畜牧业产品质量。坚持质量兴农,全面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动植物检疫监督、农产品农药残留例行监测等工作,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创建工作。强化品牌建设,完成日喀则青稞、日喀则牛奶等5项申请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工作。
科技篇:做好科技支撑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科技是补齐农牧业发展短板的关键因素,也是撬动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点。
突出农牧业科技创新重点。以农科所为基础,开展了10个科研实验项目,试验种植青稞、油菜、马铃薯、小麦、玉米共170个品种。以市草原站牧草基地和“315”科研基地为基础,开展了7种本土野生牧草驯化和四川、甘肃两地引进的13个牧草品种对照试验,成功驯化7种野生牧草。
加强农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牧民。通过青稞增产行动开展种植业培训140余场次,培训人员达2.7万余人次;通过土地确权工作开展培训4次,培训人数达300余人次;开展畜牧业技术培训2次,培训人数达100余人次。
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机械化、设施化建设,夯实农牧业基础地位。着力打造桑珠孜区比杂村青稞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整体推进示范点,建立健全生产资料投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机化服务和奖励机制,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产业篇:做好产业带动文章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7家,产值近5亿元;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681家,注册资金3.8亿元,带动农户就业2.7万户……产业入手,产业带动,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提升农牧业精准扶贫水平。
规划引领强设计。编制《珠峰有机种养加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构建了五大体系77个项目,总投资94.56亿元,2017年已开工项目26个。
扶贫产业助脱贫。编制《2017年产业脱贫工作实施方案》,开工精准扶贫产业项目209个,完成投资34.8亿元,2017年已完工项目54个,受益人数达5.6万人。
边境小康谋幸福。编制《日喀则市边境地区小康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0年》,申报了5个市级和9个县级边境小康示范试点村。同时,申报了2个最美休闲乡村。
绿色生产保环境。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全面做好科学施肥和配方肥试验示范工作。立足草原湿地保护,着力推进人工饲草基地建设,人工饲草基地保留面积达40.84万亩。加快推进退牧还草工程,累计退牧还草面积达2790万亩。重点围绕畜禽养殖污染、农膜污染、自然保护区渔业捕捞和草原征占等涉农环保工作,加强督导检查,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