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局势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如今,日喀则这片历史悠久的高天厚土正不断焕发出新的青春与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日喀则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和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党的治藏方略,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把建设和谐文明幸福美丽日喀则作为总目标,以珠峰精神为引领,大力实施“6677”总体工作思路,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凝心聚力、开拓奋进,各项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实现了新突破。
经济发展实现了新跨越
2017年,预计实现全市生产总值218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71.6%。预计固定资产投资342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2.7倍。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18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1.12倍。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45元,比2012年增长了67.9%。预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18元,比2012年增长了84.3%。预计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84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1.58倍。
这是2017年日喀则市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取得的靓丽成绩单,也是日喀则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上迈出的坚实步伐。
“日喀则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关键’的重要指示,贯彻落实吴英杰书记‘坚定不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要求,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十三对关系’,用‘绣花’功夫做好培育优势产业、补齐基础短板、着力深化改革、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加快城市建设等重点工作,有力推动了经济提质增效。”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日喀则市市委书记张延清表示。
培育发展“七大产业”。针对发展基础薄弱、产业培育不足、市场发育程度较低、专业人才匮乏、基层抓手不多等问题,日喀则市认真研究谋划,科学布局“七大产业”,推动产业发展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从粗放向集约转型、从低端向高端转型、从无机向有机转型。白朗县万亩有机蔬菜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县城核心区205亩17座高效大棚建成并投入使用,巴扎核心区1087亩218座温室大棚全面开工,将带动4195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4万元;亚东鲑鱼繁育养殖基地成功孵化鱼苗达2060万粒,亚东鲑鱼产业规模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好,将带动1.1万群众受益,人均预计增收1500元。产业已经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摇钱树”。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针对基础设施薄弱、水电路气讯滞后等问题,千方百计抓项目、规划引领抓项目、竭尽全力抓项目、“无中生有”抓项目、突出特色抓项目,大力推进交通、水利、产业、民生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日喀则机场至市区高等级公路、市人民医院新院区、环城路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完工并投入使用,拉洛水利及配套灌区工程等重点项目快速推进,有力增强了发展后劲。
着力深化改革开放。针对发展活力不足、动力不强、后劲不够等问题,组建9家市属国企,稳步推进“多证合一”“营改增”,制定出台招商引资、投融资、民营经济发展、创业创新等一大批优惠政策,持续深化简政放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策洼地、投资宝地、创业福地其势已成。成功举办第十五届珠峰文化旅游节,加快推进“互联网+边贸”模式的电子口岸建设,启动建设吉隆边境经济合作区,日喀则南亚陆路大通道作用日趋明显。
大力发展园区经济。针对资源相对分散、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园区主导产业定位不清等问题,全力建设珠峰开发开放试验区、珠峰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规范提升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完善产业链条,提升发展层次。目前,珠峰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珠峰开发开放试验区规划编制、征地拆迁、招商引资等工作有序推进,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围绕打造“一心两核六园多示范”错位发展格局,正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建设中。随着这些园区的建成,日喀则人流、物流和资金流集聚能力必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加快推进城市建设。针对建设水平偏低,公共服务质量不高、规划不够完善、品位档次不够高等问题,坚持把“六城共建”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总抓手,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首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自治区级卫生城市通过评审,群众城市生活满意度明显提升。
和谐稳定开创了新局面
2017年6月2日,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广场上彩旗飘扬、人山人海、歌舞欢腾,前来观看演出的群众手里拿着鲜艳的小红旗,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今天是日喀则市第一个民族团结进步日,我能够参与其中,感觉非常高兴。习近平总书记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我要做一个爱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人,时时刻刻热爱党和祖国。”
近年来,坚决反对分裂破坏。以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为目标,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坚定不移维护民族团结,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不回避、不遮掩、不动摇、不懈怠,狠打现行、深挖幕后、严厉打击,坚决粉碎分裂势力的一切险恶图谋,确保国家完整不被分裂,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已经成为了日喀则各族群众的共同意志。
“日喀则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放到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上来’的重要指示,贯彻落实吴英杰书记‘坚定不移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要求,把维护稳定作为硬任务和第一责任,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一切分裂破坏活动,社会大局进入持续和谐稳定新阶段。”张延清表示。
着力淡化宗教影响。以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目标,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把藏传佛教不受境外势力操控作为寺庙管理的底线,坚持没有特殊、没有例外,坚持把宗教工作、寺庙工作、僧尼工作作为重要的群众工作,创造性提出“十个导”工作方法,着力在“导、管、服”一体化上花大心思,依法依规管理宗教事务,着力淡化宗教影响,实现了宗教和睦、佛事和顺、寺庙和谐。
坚决抓实维稳举措。以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为目标,持续抓好干部驻村驻寺、城镇网格化管理、“先进双联户”创建评选等工作,突出抓好重要节点、重要敏感时段维稳工作。创新实施信访“八化机制”(预防源头化、排查常态化、渠道畅通化、化解实效化、处置法制化、责任倒查化、队伍规范化、体制科学化),全力推行领导包案、定期走访排查、定期接访下访、专门部门及时回访机制,全市信访工作呈现平稳向好趋势,实现了从管理向治理、从上访向下访、从应急式向常态化的转变。
努力夯实维稳基础。以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为目标,严格落实党政军警民联防联控联动机制,不断筑牢一线堵、二线查、三线防的边境管控防线,加快建设“雪亮工程”,积极发挥“护厂队、护院队、护村队、护校队”和双联户作用,推动各方力量携手联防、并肩作战,全市维稳基础不断夯实。
积极推进民族团结。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团结党员先锋行”等活动,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日喀则,藏、汉、回、蒙等各民族像一家人一样,不分你我、其乐融融,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生态保护取得了新进步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山脚下的村庄炊烟袅袅,休息了一夜的黑颈鹤早早就从夜宿地飞到附近的农田开始觅食。位于年楚河汇流处河谷地带的日喀则农业发达,素有“西藏粮仓”的美誉,除了丰富的食物,吸引黑颈鹤到此越冬的最大原因当然是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
“经过多年努力,日喀则市野生动物数量及种群等呈恢复性增长。”日喀则市林业绿化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桑珠旺加如是说:“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日喀则市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近年来,日喀则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贯彻落实吴英杰书记‘确保西藏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工作要求,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不断提高了各族群众绿色获得感。”张延清表示,这也是日喀则市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贯彻落实。
健全完善生态体系。突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明确了以市县乡村四级行政驻地为生态建设极点,以G318、G219、G562、S204和拉日铁路五条交通干线为生态建设走廊,以雅鲁藏布江、年楚河两大流域为生态建设涵养带,以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快完善“四极五线两带两区”复合型、立体化、网络化的生态空间体系,着力保护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湿地、草原、湖泊等区域,保留永久生态空间。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突出生态安全战略地位,大力实施“奋力建设美丽日喀则、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重大生态工程,加快推进雅鲁藏布江流域、年楚河流域造林绿化和雅江北岸生态示范区建设等重点项目工程,建成雅江北岸生态示范区50公里“绿色长廊”,有效推进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前沿区建设。
严格落实生态保护责任。突出生态安全,坚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面推行河长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严格实行能源、矿产开发“一支笔”审批制度,严禁“三高”项目进入日喀则,守住了生态安全的底线。
加快建设生态家园。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开展城区周边山体山坡绿化和工业园区周边造林绿化,积极打造入城口特色景观带、火车站到迎宾台景观大道,加快推进市区公园、绿地、美丽社区建设,健全完善城市生态水系,努力将日喀则打造成为园林式、生态型、宜游宜居宜业的现代化高原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