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乡
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
日喀则藏语含义为“土地肥美的庄园”,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人们挥洒汗水,播种希望。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今,日喀则市每一个乡镇正朝着这一伟大的目标奋进——
粮食篇
肥美庄园 颗粒满仓
南木林县艾玛乡——机械化搂草
“从人民公社到现在,我家还没有收过这么多的粮食呢!”望着自家打麦场堆得满满的青稞,拉孜县吉荣村86岁的老党员达瓦激动地说。
2017年,日喀则市青稞总产量达到了34.48万吨,同比增产4.37万吨,平均每亩增产51斤。全市像达瓦老人这样从青稞增产中获益的群众有6万户,户均增收1500余元!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和青稞主产区,日喀则耕地资源丰富,水利条件好,农业产值和青稞产量始终占据全区首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日喀则市全面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全市农业生产区域化合理布局。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确保农牧民增收势头不逆转、确保农牧区稳定不出问题。”日喀则市农牧局党组书记丁峰说。
分级包片,上下联动的科技服务网格让广大农牧民群众懂种植、会经营。据统计,日喀则市全年共组织种植业科技培训140余场次,培训人员达2.7万余人。日喀则市在认真总结理念种植业结构和良种推广经验的基础上,对种植结构和良种区域布局上进行了合理调整。
青稞增产目标的实现,不仅带动了全市畜牧业和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还为青稞食品、保健品开发提供了重组的优质原料!
位于仁布县普纳村的西藏达热瓦青稞就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今年青稞消化能力比去年翻了一番,已经收购青稞超过100万吨,收购价高出市场价的0.3元,有力带动了周边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青稞生产和供应能力的提升,为发展以青稞为原料的产品加工、保健品深度开发,提高青稞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从产品到商品的大规模生产加工了重组的原料基础。同时,也为发展以青稞或青稞秆为饲料来源的牛羊鸡等弄去畜牧养殖业,肉蛋奶等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业创造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在桑珠孜区的达热瓦曲美乡切白村的拉洛奶牛养殖基地,企业主依靠地处青稞主产区的区位优势,采用青稞秸秆等饲料喂养了475头小花奶牛,辐射带动了桑珠孜区城郊畜牧业发展;
地处白朗县嘎东镇贵热村康桑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青稞压缩饼干、青稞雪米饼热销区内外,仅2016年青稞加工1200万斤、年利润近426.2万元;
··· ···
青稞产能的提升、产业的发展加快了种养加一体化发展,促进高原特色农牧产品做大、做精、做强,带动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致富。
畜牧篇
拉洛奶牛养殖基地
漫山遍野的羊群
2017年11月28日清晨,日喀则市岗巴县孔玛乡德庆村的又一批100余只岗巴羊被送到生产车间,经过宰杀、卸块、封袋、包装等一系列工序后,通过邮政渠道,分批分量寄往广东、湖北、山东、四川等省份。
在西藏自治区邮政分公司驻村工作队的穿针引线下,岗巴羊改进了包装、运输环节,也搭上了电商平台销售的 “快车道”。
牧业提产增效,牧民才能增收致富。
同样,在亚东县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当地政府以帕里牦牛原种场为中心,投资2986.8万元打造帕里牦牛扩繁基地,组建了西藏帕里牦牛养殖产业有限公司,公司通过农户资产作价入股,带动了一批又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
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近年来,日喀则市根据资源禀赋、生产基础和区位优势,对外拓展高原特色岗巴羊和霍尔巴羊产品市场,逐步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和畜产品深精加工,为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多种渠道。
日喀则市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为契机,坚持“稳定提升草地畜牧业,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加快发展城郊养殖业”方针,实行以草定畜,进一步优化了畜群结构,提高良种覆盖,全市畜牧业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同时,全市大力发展人工种草,目前保留面积已达31.24万亩,以饲草订单式采购为主,推动了农牧结合的草牧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在康马县涅如堆乡、在南木林县艾玛乡,万亩的人工种草基地正让荒滩变良田,正为全市发展高原特色畜牧业打下坚实基础。
能人带动篇
援藏专家让荒滩变良田
扶贫产业藏鸡养殖项目
党的十九大代表尼玛石曲家在南木林县南木林镇仁欧村。几年来,仁欧村主任尼玛石曲带领村民办起了生态林卡园、建起了养蜂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合作社,现在的仁欧村年集体收入超百万。
“让村里的群众富起来,让孩子们有学上,老人能安心养老,年轻人有事干。现在,我们的党正带着大家一步步实现梦想,想想我就觉得热血沸腾,浑身充满干劲。”尼玛石曲说。
在定日县岗嘎镇,当地残疾人群众旦增欧珠办了一家民族手工合作社。身残志更坚的旦增欧珠不向命运低头,锐意创新、敢为人先,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生产的“藏芭娃娃”系列产品引爆市场,屡屡在各项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奖项。合作社还吸纳了定日县近30名残疾群众就业。
群雁齐飞要靠头雁来带,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要靠“领路人”。
在白朗县,一个月前来自山东省的技术援藏专家赵光伟在匆匆的回了趟内地探亲、又匆匆的赶了回来。
赵光伟是白朗县引进内地的某果蔬公司的副总经理。去年,该公司在白朗县17座智能温室建成投入才半年就生产果蔬250多吨。当地30多名群众发展为公司的长期员工,既在公司打零工,也在公司里学习蔬菜种植和管理技术。
赵光伟今年的目标是想在高原种植高附加值的窖藏芹菜,“我们要提供技术、种苗,让老百姓种,再以高于普通市场价一倍的价格回收窖藏,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
有了援藏专家的传帮带,有了本地土专家勤奋钻研,现代的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正在后藏大地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