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解决好民生问题,发展才有更多动力和后劲。2017年,昌都市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进入新时代,该市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昌都最广大人民?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昌都市委书记阿布。
阿布告诉记者,2017年以来昌都市委市政府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昌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补齐短板总基调,正确处理“十三对关系”,抢抓政策机遇,勇破发展难题,补齐发展短板,培育发展支撑,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目标任务。
据统计显示,2017年预计昌都市完成生产总值180亿元,同比增长21.7%(现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2.1亿元,增长27.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1亿元,增长22.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160元、9560元,分别增长11.6%、1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亿元,同比增长20.4%。
阿布说,当前昌都投资结构实现了从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向财政、金融、社会等多元投资转变;投资方向实现了从注重基础设施向培育产业、改善民生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了从单一投资拉动向投资拉动、产业推动、消费带动的多轮驱动转变;产业结构实现了从单一传统种养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转变;产业发展实现了从低层次向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转变;发展质量实现了从高速高位运行向高速高质齐头并进转变,经济结构更加优化、质量更加高效、社会更加公平、发展更可持续。
阿布说,昌都始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紧扣广大农牧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全面落实自治区“十项提升”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全市高考上线人数列全区第二,创历史新高;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事业长足进步,有意愿的五保老人和孤儿全部实现集中供养;“双创”工作成效明显,芒康县创业创新园区作为西藏唯一的园区,被列入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名录;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就新时代如何做好昌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工作,阿布表示将立足昌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眼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标,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十三对关系”为根本方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四大战略”,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昌都人民。
优化投资结构提高质量效益。突出稳增长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惠民生的实效性,科学处理好国家投资和社会投资的关系、保障重大项目和增加民生项目的关系、合理用好财政资金和防范资金风险的关系,努力形成政府投资有效益、社会资本有活力、基础设施有改善、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良好局面。
大力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坚持“三换”模式,用好用活金融政策,创新投融资模式,补短板、破瓶颈,加快建设以川藏铁路林芝至昌都至康定段、藏东电网通向内地的高压走廊、昂曲宗通卡、智慧昌都建设等重大项目为支撑的现代综合基础设施体系。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更加注重质量兴农、改革强农、城乡融合、乡村治理,加快推进农牧业农牧区现代化,让农牧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牧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牧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突出定任务、定时限、定奖惩打造水电矿产支柱产业,突出特色、高端、精品推动全域旅游向质量效益型和集约化发展转变,突出科技、人才、政策支撑培育壮大园区经济实力,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以“七城同创”建设为载体,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推进健康昌都建设,深入推进“双创”工作,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