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就如同你我的街坊邻居、好友同事,情同手足、密不可分;就好像空气阳光,是我们每天生活的必备;更是根植于心底的“格桑花”,将大家的生活映衬得更加五彩斑斓。
如今,在高原大地上,一幕幕小场景、一件件小事情时时都重复在你我身边,演绎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佳话。
“感受无处不在的暖意”
“我是土家族,我爱人是藏族,我的公司里还有汉族、苗族、彝族、傣族的兄弟姐妹。”回想起进藏之初,陈千笑着说:“那时候真是两眼一抹黑,人生地不熟,既没有亲戚,也没有老乡,更不认识一个人,只能靠三轮车拉货做点小生意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很迷茫,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还有没有必要继续下去。”
就在这时,一件小事让陈千坚定了决心。“2003年在林芝市巴宜区,我开着小三轮爬坡,因为坡道大,力量不足,车不动了,当我感觉无计可施的时候,有两个藏族小孩跑过来,二话不说帮我把车推上了坡,我还没来得及说谢谢,他们就笑着跑远了,我当时非常感动。”
这件事虽然是生活中再小不过的一段插曲,但却温暖了陈千的心,陈千第一次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无处不在的暖意,也让他更加坚定了留在林芝干一番事业的信心。
就这样,陈千从小生意做起,然后成了农业方面的技术员,2014年还干起了蔬菜大棚种植,从一个基地发展成了现在的5个基地,占地面积950多亩,种植蔬菜20多种,累计生产蔬菜3000万斤。他公司的蔬菜还通过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蔬菜”认证。
提起组建公司的过程,陈千对艰辛略过不谈,却讲起了公司名称的来历。“‘噶真切’在藏语里是感恩、感谢的意思,我在西藏创业这么多年,能走到今天,不仅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还有很多的藏族同胞、不同民族的朋友帮助我,所以我要抱着感恩、感谢的心回报社会,回报西藏。”
“‘一家亲’让亲人更亲”
做完包虫病检查后,聂荣县牧民加布打开储物柜,捧出一条洁白的哈达,献给了为他检查的解放军某医院医生潘虹霞。
“金珠玛米,呀咕嘟!”加布激动地说,他和老婆身体不好,以前出去看病,路远,去一趟不方便,医生专门到家里给他们看病,特别感动。
“从事筛查的两个月里,我一个人就收到了两百多条哈达。”潘虹霞说,包虫病筛查,只检查肝脏,但在得知加布的爱人美日腿脚不便后,就给她做了全面检查。
去年,来自内地的19家军队医院共19名军医,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分赴日喀则市、昌都市、阿里地区、那曲地区高海拔边远县筛查包虫病患者。这种感动一直在军医与牧民间传递着。
学龄儿童也是包虫病筛查对象。“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在聂荣县白雄乡小学的筛查工作结束后,当潘虹霞和同事走过操场时,近三百名小学生整齐地坐在台阶上,一遍遍向医生呼喊。回想当时的场景,潘虹霞哽咽着说,“那一刻,我真的泪流满面。筛查工作结束后,走时,舍不得他们。”
聂荣县白雄乡工作人员巴桑卓玛感慨地说,在这次筛查中,大家对预防和治疗包虫病的意识比以前强了不少。与此同时,“军民一家亲”让亲人更亲了。
“将这种温暖传递下去”
每年7月底,都会有一群来自祖国各地的年轻人,奔赴西藏各市地,力所能及地做着志愿服务工作。同样,越来越多的高原儿女也积极走出去,在内地用自己的一份光、一滴水浇灌团结之花。
今年春节、藏历新年,漳州一中高三学生扎西达杰没有回家。这位来自阿里地区的小伙儿干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在福建漳州火车站当志愿者。一会儿为旅客引导候车、搬运行李,一会儿帮旅客抱小孩、推轮椅、扛大包,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火车站里的工作人员说,扎西达杰时刻都在笑,就像一朵盛开的“格桑花”。
“2月8日,候车室里有一名5岁小女孩和家人走失了,广播后却一直找不到人。当时,小女孩在哭,也说不太清楚,我就和她慢慢聊、逗她开心,最后她给我说了她父母的姓名,我就立即赶到派出所,并联系上了她的父亲。”回想起当时的一幕,扎西达杰还有些感慨。原来,小女孩的奶奶带着她回老家,可老人年纪大容易忘事,把孙女丢在了候车室。为了安抚小女孩,扎西达杰陪伴小女孩整整15个小时,直到女孩父亲把她接走。
“记得我第一次离开家乡乘坐火车长途跋涉来到漳州求学,一路上,列车乘务员和车上乘客的照顾和关心,让我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扎西达杰说,“在我的成长路上,也得到了那么多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现在,我很愿意将这种温暖传递下去,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记者 冯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