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在墨脱县德兴乡境内形成大拐弯。记者 邓建胜摄
墨脱镇巴日村护林员在密林中巡护。记者 邓建胜摄
地处亚热带雨林地区的墨脱,一年四季都产野生香蕉。记者 邓建胜摄
尽管喜马拉雅山脉险峻的山体依然冰雪覆盖,但4月初的墨脱县,四处弥漫着柚子花开和香蕉成熟散发出的沁人清香。
“墨脱县深藏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云雾和密林之中,一年四季,满眼皆绿。”已在这里工作了11年的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县长魏长旗对记者说。
海拔落差高达7600米,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
墨脱县曾被称为“高原孤岛”。高大险峻的喜马拉雅山脉,由于雅鲁藏布江的切割,在这里形成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雄踞县境北部,雅鲁藏布江自北向南穿过墨脱全境,至出国境时的西巴霞曲河口,海拔只有110米左右。短短300余公里的直线距离内,海拔落差居然高达7600多米。
“这里的野生香蕉四季常熟,柠檬长得像哈密瓜那么巨大。前年我们引进种植的热带水果无核黄皮和百香果等,甚至比我们佛山的开花、结果时间都早。”来自广东佛山的援藏干部、墨脱县委常务副书记谢国高告诉记者。
区域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的墨脱县,处于北纬27°34'—29°56'之间,气候上理应与南昌、长沙相仿。但是,这里为何能四季常绿胜似南国?
“墨脱县雨量丰沛、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主要得益于这里是印度洋暖湿气流深入青藏高原的最重要水汽通道。”西藏自治区林业厅专家介绍,由于特殊的水汽通道作用,夏季,强大的印度洋暖湿气流沿通道源源涌入,带来丰富的降水和热量;冬季,高大的山体挡住了北方寒流侵袭,使墨脱成为北半球同纬度水热条件最优越的地区。
因此,这里形成了我国最完整的山地垂直气候带谱:低山热带北缘湿润气候带、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带、亚高山温带半湿润气候带、高山亚寒带半湿润气候带、高山寒带冰雪气候带。以墨脱为核心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被誉为“世界动植物博物馆”“世界生物基因库”。
山有人管、林有人看,森林覆盖率有了较大提高
墨脱是我国少数民族门巴族、珞巴族的聚居地,农业生产方法极为简单,甚至20世纪90年代末,当地居民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的传统——每年3、4月份,趁雨季还没到来,把山坡的乔木砍倒,点火烧山,然后在过火区域播种高粱、荞麦等作物,导致人口聚居区域的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灾害频发。
“以前上面到处都是裸露的山,好像是被剃光头发的小孩。”德兴乡荷扎村村民嘎玛拉姆指着窗外的山林对记者说,“政府号召我们退耕还林之前,大家只知道使劲砍、使劲烧,很多植被茂密的山被剃成了秃头。”
为了完整保留这里有着成千上万年历史的生物链,国家在这里建立了自然保护区。2000年,在墨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扩界建立了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明确了主要保护对象:一是以热带北缘半常绿季风雨林生态系统为基带的我国最完整的湿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垂直类型组合系列与生存其间的众多珍稀濒危生物物种;二是保存完整的世界第一大峡谷自然遗迹;三是青藏高原最主要水汽通道环境。
经过20多年的努力,目前保护区内基本实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看,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采滥挖、刀耕火种等破坏环境的现象得到遏制,森林植被覆盖率有了较大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较好保护。
退耕还林,当地农民就地转生态公益岗位就业
2000年,墨脱县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至今,当地农民已大都就地转岗到公益岗位就业,按照各自特长,成为护林员、野生动物保护员、地质灾害监测员等,每个公益岗位每年有3000元左右的政府补贴。加上其他惠民政策,这里的群众每年可得到近万元的政府补贴。
“我的主要工作,是对管护区域进行日常巡查,填写巡查日志,也记录野生动物肇事情况。”35岁的伍金次仁是德兴乡林业专业管护队队长,他告诉记者,“以前父亲上山看到什么打什么,现在儿子上山看到什么保护什么,变化真大。”他父亲久南老人忍不住插上一嘴:“我从30多岁开始上山打猎,打了20多年,一家收入也没有现在一年公益林补贴领得多。”
如今,走在墨脱城乡,除了漫山遍野的绿色外,随处可见“保护生态环境、争当生态卫士”“争当生态战士、共建生态家园”“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等标语,每个村口设有林业保护站点,每个站点有2—3名护林员。
据介绍,墨脱县已有护林员2172人、管护队长53人。“我当了20年的野生动植物护林员,看到过孟加拉虎的脚印,也看到过獐子、狗熊等野生动物。”墨脱镇巴日村管护队队长西热说。
墨脱县目前已经编制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生态文明乡镇编制报告等工作。如今,已确定生态立县的墨脱,正摸索脱贫攻坚与高质量发展并进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