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被列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使命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日前,记者采访了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自治区民政厅社会救助处负责同志以及那曲安多县扎仁镇党委书记扎西尼玛,他们就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雪域高原作了解答。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在民生领域着力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民众的获得感显著提升。随着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5年减少贫困人口53万人。2016年西藏被中央评为扶贫工作综合评价好的8个省区之一。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全面落实10个方面33项民生政策,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大幅提高,农牧区医疗制度覆盖全体农牧民,率先实现有意愿的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实现孤儿集中收养。基础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以公办为主的普惠性学前双语教育网络基本建成,全区51个县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5%、99.3%。基本医疗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实施了1000余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能力建设项目。国家统计局专项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超过97%,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达97.3%。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改善民生是我们党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通过一步步改革的推进,让百姓心中有了沉甸甸的获得感,是最温暖的民生成就。
那曲地区安多县扎仁镇党委书记扎西尼玛看来,正是大力开展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扎仁镇这个贫穷了多少年的乡镇焕发了勃勃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扎仁镇通过转移就业劳务输出,2725个贫困户实现了脱贫。”扎西尼玛介绍说,通过摸索研究,扎仁镇实施符合当地实际的脱贫举措,2017年全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8300元,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信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构成改善民生的最大成果之一。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目标指日可待。
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自治区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杨晓蓉说:“十九大报告在部署‘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时,从多个层面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作为托底性民生保障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密不可分,与困难群众的衣食冷暖休戚相关,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最低生活保障是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中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切实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我区扶贫标准在3311元的基础上增幅16%,达到3840元,同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即从2018年1月1日起,农村低保标准调整到每人每年3840元。为全面保障城市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城市低保标准在2017年每人每月700元的基础上,2018年提高到每人每月750元,月均提高50元。
我区不断健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印发了《西藏自治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试行)》。积极探索特困供养政策,出台《西藏自治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试行)》。印发实施《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意见》。
杨晓蓉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困难群众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没有他们的小康,就不是全面的小康。没有他们的现代化,就不是全面的现代化。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的托底性制度安排,社会救助既是社会运行的“稳定器”,也是确保困难群众同步实现小康,“不让小康路上任何一个困难群众掉队”宏伟目标的有力保障。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特别是困难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救助效益,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制度衔接、运行规范、兜底有力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走进现代化。
把保基本和补短板结合起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在当前发展阶段,我们解决民生问题要以保基本为主,并与补短板结合起来,突出解决一些焦点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更多要做的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保基本就是要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努力扩大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行动等等。
民生领域的补短板,要突出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完成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
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曾佑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党中央十分关心重视西藏工作,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制定了惠及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确定了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如何把钱花好、花在脱贫攻坚上,尽快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
为此,全区各级各部门围绕精准扶贫发力,对贫困区域人口再梳理、再核实,逐县分析致贫原因,理思路、定措施,因县施策,正确处理城镇就业和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能干会干的关系,统筹谋划近期对脱贫攻坚发挥作用的短平快产业和长远对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产业。围绕加快边疆发展,落实好边境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正确处理保护生态和富民利民的关系,整合中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提高对口支援水平,坚持援藏资金的80%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坚持“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继续对深度贫困地区农牧民贫困家庭子女15年教育实行“包吃、包住、包学杂费”,落实贫困大学生“三免一补”政策,深入推进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落实高海拔乡镇卫生院专技人员特殊岗位奖补办法,吸引医疗人才到贫困乡镇卫生院工作。加大西藏籍高校贫困毕业生到内地就业力度。重点解决住房困难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同时预留发展空间。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正确处理扶贫搬迁向城镇聚集和向生产资料富裕、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地区聚集的关系,加强搬入地产业配套建设,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关系,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搞建设、促发展、抓改革,最终目的都是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所以,我们党要始终把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作为衡量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让发展更好地回应人民的期待、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