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组织开展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培训班。
驱车跨过拉萨大桥,沿南三环向西来到南山公园,一路爬向山顶。整个南山区域3323亩,栽植各类树木75万余株。即使在隆冬腊月,山坡上依旧有绿色点缀。矗立山顶,拉萨美景尽收眼底,让人不由感叹:处处皆风景,徐徐入画来。
2012年开始,拉萨市委、市政府提出“环境立市”战略,举全市之力建设生态拉萨、绿色拉萨。通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可以用“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来形容拉萨。
把环保“紧箍咒”越念越紧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污染防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开启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纪元。
近年来,拉萨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的重要指示,按照吴英杰书记“用心呵护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这块金字招牌”的要求,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治标治本多管齐下,坚定不移推进美丽拉萨建设。
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为此,拉萨市委、市政府相继推出一系列战略决策、行动方案和制度设计,环境保护的“紧箍咒”越念越紧,把实现青山绿水作为基本追求,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责任,不断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和提升。
生态安全底线必须坚守。拉萨市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严把项目建设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生态环境关,严禁“三高”项目进入拉萨。
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大力推进属地、行业、业主+环保督查“3+1”工作模式,高度重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和问题整治。2017年,拉萨市认真办结中央环保督察组移交的案件708件,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70人,各族群众切实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感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
绿水青山成致富“金名片”
达东村,位于柳梧高新区柳梧乡,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这个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与自然资源的古村落小溪潺潺、古树成林,景色优美、气候温和,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淳朴。依托良好的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村民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每年来这里参观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
如今,绿水青山,正成为越来越多拉萨百姓致富的“金名片”。这得益于拉萨市坚持正确处理保护生态和富民利民的关系,更加注重让农牧民群众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各族群众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切实得到了各种实惠。截至去年年底,拉萨市自治区级生态村、乡镇命名率分别达到74%和67%。
蔡公堂乡白定村村民次仁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4月,次仁被成功聘为城投商混站保安,每月有了固定工资。妻子扎桑也在城关区生态补偿岗位中担任了护林员一职,现在家庭收入稳步增加,一家人的生活也有了更好的保障。
2017年,拉萨市全面兑现草原保护补助奖励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落实各类生态补偿资金2.2亿元。加快推进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设立生态公益林管护员、天然林管护区护林员等1.37万余名,促进群众增收4113万元。
近年来,拉萨市规划和启动“绿色围城”,大力实施国土绿化工程,坚持见缝插绿、宜草则草、宜林则林,积极消除“无树村”“无树户”,进一步扩大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面积。稳步推进拉萨河生态治理工程和拉鲁湿地保护工程,在全区率先推行河长制,水环境质量持续良好,地表水、地下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均达到相应功能区规划标准。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优能源,创建清洁能源示范城市;护碧水,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守净土,创建有机农业示范城市;保底色,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兴产业,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对于美丽拉萨的建设,拉萨市勾勒了这样的一张发展蓝图。
推广绿色清洁能源应用,新投入运行14座光伏电站,发电容量23万千瓦。有序淘汰黄标车,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新增新能源公交车128辆、出租车192辆,投放共享单车6700辆。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主要江河、湖泊等地表水水质均达到Ⅲ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近年来,拉萨市还启动拉萨河综合整治、绿色围城、城市水系打造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墨竹工卡县甲玛乡、尼木县吞巴乡、当雄县羊八井镇和纳木湖乡特色小城镇示范点建设,羊八井镇入围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全面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集中整治城市生活污水直排问题,持续推进“禁白”,试点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低于国家核定标准。
用心呵护最后一方净土,全市上下齐心,共同致力于让拉萨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图片均由记者 格桑伦珠 杨子彦 裴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