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美丽的拉萨城。记者 姚海全 摄
古语有言:“为治之本,务在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
社会安定,是人民富裕的前提。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社会处于更为开放的国内外环境中,切实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实现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我区地处边疆民族地区,区情区况复杂且面广,这就决定社会治理必然是一项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深入开展了便民警务站建设、干部驻村、城镇网格化管理、寺庙管理、“双联户”创建评比等工作,大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构建和维护社会稳定长效机制相结合,有效夯实了社会发展稳定根基。
夯实乡村:
筑牢社会管理的根基
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关键在基层。我区12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农牧区面积占95%以上,农牧民人口占全区人口的80%。没有农牧区的和谐稳定,我区的长治久安就无从谈起。
新年伊始,那曲市安多县扎仁镇纳色社区有了一群“红袖标”巡逻队,他们是西藏日报社驻村工作队队员,在春节、藏历新年期间积极开展走访牧户、调查研究、宣讲政策等多项工作,向结对帮扶户发放慰问金,为建强基层组织出谋划策、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受到了群众的广泛称赞。
自2011年10月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区、地、县、乡四级联动,每年选派2万多名优秀干部组成工作队,进驻全区5400多个行政村(居委会),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面对面拉家常、听意见,手把手算细账、谋致富,心贴心办实事、解难事,实现了干部驻村全覆盖。
普布次旺是日喀则市拉孜县拉孜镇夏杂村村民,日前他将一套藏式家具的半成品展示给驻村工作队队员。这套藏式家具组装完毕之后,龙头、祥云细节之处栩栩如生,无不展示着他精湛的技艺。而在夏杂村,像普布次旺一样的藏式家具制作能手就有15位,能为家具彩绘上色的有20人左右。
“希望村里能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成立一个藏式家具合作社,将这些木工和彩绘的能工巧匠们聚集到一起,发挥特长,实现家门口就业。”普布次旺说道。得知村民的心愿后,自治区农科院农业所驻村工作队立即到村民家中调研,探访藏式家具制作过程和市场销售情况,帮助村里搭建产业脱贫之路。
在阿里地区革吉县,各驻村工作队近日深入牧区积极开展“扫黑除恶打非治乱”专项斗争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放映影片、发放藏汉双语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牧民群众宣讲相关法律法规,为辖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人民群众更加有幸福感、安全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全区各驻村工作队通过扎实推进一件件基层党建的“小事”,使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延伸覆盖到基层每个角落,夯实了群众基础,扫清了基层群众的思想障碍,凝聚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
示范社区:
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沿
改革开放后,我区迈入了高速的现代化转型轨道,中心城市由乡村向社区发展。社区居民从事以非农业劳动为主的第二、三产业,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频繁,制度、信仰、语言等方面多元化。近年来,拉萨市开展了社区建设示范活动,围绕“环境优美、秩序良好、人际关系和谐、设施完备”的目标,建成一批示范区、街道和社区。
“有关医保、社会养老保险的信息和知识,我不出家门就能从手机上了解,不懂的还可以在微信群里咨询。”自从加入社区微信群,拉萨市丹杰林社区居民次仁央宗再也不用为一些琐事一趟趟往社区委员会跑了。
丹杰林社区有四成户籍人口不在社区里居住,管理和服务都不方便。社区通过创新服务管理,把过去原本张贴在社区公告栏的活动通知、惠民咨询、政务信息、便民服务信息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每天推送到社区居民手机上,社区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及时了解并解决居民的困难,社区居民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提出意见和建议。
藏族有句谚语“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而今成了社区居民水乳交融的最好写照。
在林芝市巴宜区白玛岗社区,一支由社区居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不仅为小区居民提供水、电、天然气、车辆维修等志愿服务,还提供医疗应急服务、报警应急服务、困难应急服务、法律援助服务等。他们凭着认真的工作态度、服务他人的信念和行动,赢得了“全国最美志愿者服务社区”荣誉称号。
“志愿服务中,我们特别注重关爱困难家庭,虽然志愿服务只是由一些看起来平凡的小事组成,但是这些平凡的点点滴滴可能对服务的对象产生巨大的影响。”已有两年多志愿服务经历的琼吉说道。在社区志愿服务队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小区居民加入到社区治理中。
2012年起,拉萨市在城关区范围内深入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按照完整性、便利性、均衡性、差异性原则,将社区划分为多个网格,确立“1+5+X”的网格力量模式,并配置网格格长、流动人口服务员、居民事务联络员、治保员、民警等多重职务。网格化管理改变了过去社区居委会与职能部门“各自为战”的单线行政管理模式,使为民服务在网格中得到体现。
和谐寺庙:
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
近年来,我区坚持把做好宗教工作、寺庙工作、僧尼工作作为密切联系群众、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依法依规加强宗教事务管理。2011年起,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利寺惠僧政策,每年补贴2000多万元确保僧人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全覆盖,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僧尼的后顾之忧。
“通过一系列利寺惠僧举措的实施,让我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难有所解,为我们解决了很多实实在在的问题,更加坚定了我们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自治区政协委员、亚东县政协副主席、吉汝拉康活佛白玛桑巴瓦说道。
从2011年起在全区寺庙实施的“九有”工程,使寺庙通了路、通了电、通了水,实现了通信覆盖。部分财力比较好的市地和县市区在“九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寺院温室、澡堂、垃圾池、食堂等项目。同时,我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依法保护正常宗教活动。
如今,放眼雪域大地,一座座寺庙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广大僧尼的爱国爱教热情高涨,寺庙和谐稳定的基础不断夯实,呈现出宗教和睦、佛事和顺、寺庙和谐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