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西藏新闻

乃东区结巴乡滴新村的产业致富经

时间:2018-05-22

在山南市雅鲁藏布江北岸的一条山沟里,有一个深藏山野的富裕村——乃东区结巴乡滴新村。

滴新村很少有人外出务工,但全村人均收入是全区农牧民人均收入的两倍。

该村致富的秘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在滴新村,有砂石场、藏香猪养殖、草莓种植、奶牛基地、度假林卡等11个特色产业。全村几乎所有家庭都在家门口脱了贫、致了富。

然而,13年前的滴新村村民,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那时候,村里除了砂石和荒地,啥都没有,全村人均年收入2000元,群众也没有什么创业意识。”结巴乡组织委员、滴新村原党支部第一书记多吉平措介绍说:“仅有的土地养不活人,全村300多名劳动力,有200多人外出打工讨生活,日子过得很苦。”

别人觉得一无是处的砂石和荒地,滴新村支部书记扎西多吉却当成宝贝,一直盘算着怎么把它们利用起来。

2005年,机会来了。结巴乡的砂石场破产,扎西多吉和村“两委”商议,决定在滴新村重建砂石场。

然而,大部分村民却有不同意见。原因是有其他企业愿意来投资,并承诺每年支付10万元承包费。“靠收租金就能挣钱,何必要自己‘折腾’呢?”

“自办虽有风险,但我们有劳动力、有资源,自己干可以挣得更多。”为此,扎西多吉联合村干部给村民做思想工作,谈打算,谈发展,最终说服了大家。

就这样,滴新村第一个集体经济项目——“兴农砂石加工合作社”成立了。

扎西多吉说:“合作社开张的第一年,便创收80余万元,其中45万元给群众分了红。村民们尝到了甜头,积极性空前高涨。”

自从砂石场办起来后,大家仿佛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新希望,外出打工的人逐年减少。

2005年成了滴新村“蝶变”元年。由于滴新村砂石场自主经营效益良好,带动群众就业致富作用突出,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劳动力转移项目,扶贫部门以贷款贴息形式给予支持,帮助其扩大经营。从此,滴新村正式迈入发展快车道。

如今的滴新村砂石场,粉碎机轰鸣、运料车穿梭、工人们你来我往,一派红火景象。合作社不仅生产砂石料,还生产大理石板、石花瓶、藏式石桌、香炉等,产品销往区内外,工人的工资也水涨船高,现在每人每月能领到7000元。

有了创办合作社的经验,滴新村人胆子更大了,眼光也更长远了。

农具合作社、农业种植合作社、奶牛养殖基地相继成立,进一步吸纳了村里的富余劳动力。

2016年,乃东区核查建档立卡贫困户,滴新村有26户,这让扎西多吉皱起了眉头。

“都说我们村是富裕村,那就不能让一个人掉队。”扎西多吉和村里的干部群众商量,决定再开辟一条特色养殖新路,帮助贫困户脱贫。

当年,扎西多吉从林芝引进了80头藏香猪。随后又带领村民盖起30间猪舍,开垦了230亩荒地种植苜蓿和青饲玉米,安排贫困户长期看管、饲养,每人每天发放70元工资。

就这样,滴新村藏香猪养殖基地风风火火地办起来了。两年过去,滴新村藏香猪在市场上广受好评,“订单接到手软”。

滴新村的贫困户彻底告别了贫困,滴新村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富裕村。

即便如此,滴新村人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们又把视线放在了其他农业项目上。建草莓基地,吸引乃东市民采摘;引进贡菊、油牡丹,建起花卉基地;种植黑枸杞,让村民的钱袋子再添一把“黑珍珠”……靠着一个又一个的集体经济项目,滴新村去年分红奖金高达270万元。

村民白玛罗布一家,从2009年起便相继在村里的各个合作社工作,如今,他家是村里名副其实的富裕户。“靠着村里的合作社打工挣钱,我供孩子们读完大学,盖起了新房,换了新家具,日子越过越好。”白玛罗布的话语中满是喜悦之情。

“多年来,滴新村不等不靠不要,凭着大家伙儿的一腔热情、把力量拧成一股绳,让全村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回忆起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多吉平措感慨地说。

  • 上一篇: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重要讲话
  • 下一篇:日喀则市完成包虫病筛查72万余人 筛查率达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