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西藏新闻

墨脱县背崩乡格林村军民融合发展纪实:门巴村寨画出最美“同心圆”

时间:2018-06-03

“军队自人民中来,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存,军民始终亲如一家,‘军民融合’如是也。”“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军地合力,军民同心,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思想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时代命题。

“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加强部队建设、忠实履行职责,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军民融合,切实构筑起维护边境地区和谐稳定的铜墙铁壁,当好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卫士。”这是今年2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在看望慰问墨脱县边防官兵时对他们提出的要求。

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吴英杰书记提出的“军民融合”相关要求,“墨脱戍边模范营”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自进驻以来,“墨脱戍边模范营”始终坚持把促进墨脱的繁荣发展作为使命担当来履行,在墨脱县建起了第一座卫星地面接收站、第一座水电站、第一个砖瓦厂、第一个闭路电视村……创造了29个墨脱历史上的第一。

长久以来,作为“墨脱戍边模范营”一员的某边防连更是把群众当亲人、把驻地当故乡,与当地的门巴族群众共同守护神圣国土,共同建设美丽家园,在格林村这个门巴村寨画出了最美军民融合“同心圆”。

让出土地:光荣传统薪火相传

格林村,风光雄奇秀美,民风善良淳朴。前些日子,记者从墨脱县出发,沿着雅鲁藏布江边的盘山公路驱车两个小时来到这里采访。多年来,世代居住在格林村的门巴族群众与边防官兵患难与共、风雨同舟,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源远流长的军民融合发展的赞歌。

时光倒流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墨脱还未通公路,是名副其实的“高原孤岛”,各个乡村交通不便、贫穷落后的困境比比皆是。格林村也不例外,村里没有一块完整的平地,村民住的都是自建的木板房,驻地官兵也住在一处坡地上,下雨时经常有雨水灌进营房。

1992年的一天,格林村因多日暴雨引发泥石流灾害,部队营房因地处坡地首当其冲,官兵瞬间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所。天灾无情人有爱,格林村的门巴族群众见状,纷纷在自家那本来就不大的院子里清理出一块块空地,还帮助官兵搭起了帐篷,让他们免受风餐露宿之苦。

原有的营房被毁,驻地该何去何从?正当官兵一筹莫展之时,有人找上门来。

“村那头有块地,你们把新房子盖在那里吧,那里地势平坦,周围没有大山,不会发生泥石流,很安全的。”几句夹杂着零星汉语的门巴话,虽然难懂,但官兵们还是理解到了关键信息,那就是——门巴群众愿意把自己为数不多的平地让出来给部队建营房。找上门来的正是来传达群众心声的格林村党支部书记登巴扎巴。不仅如此,登巴扎巴还表示愿意把自家的菜地让出来给官兵们种菜。营房建好后,群众又帮忙把帐篷、物资等搬进新营房。

这是何等的情谊?又是何等的厚爱?搬进新营房那天,官兵们热泪盈眶,表示要给钱给物作为补偿,但都被格林村的老百姓婉拒了。

“不能收!绝对不能收!部队为人民服务,也就是为我们服务。他们在这里都是为了保卫祖国的边疆、保卫我们的家园,这些事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时至今日,回想起当年出让土地那一幕,登巴扎巴依然语气坚定,满怀自豪。

墨脱多雨,气候湿润,很多官兵体内湿气淤积,影响工作生活,墨脱辣椒正是除湿气的“良药”。格林村的群众得知此事后,先是送来了本地辣椒帮他们缓解不适,又在第二年春天送来了辣椒苗。

“当时特别感动,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辣椒是生活的‘刚需’,老百姓不仅送来了辣椒苗,还指导我们种植直到成功收获。”驻地部队指导员巴桑扎西说。

据巴桑扎西介绍,现在,群众每年给部队送辣椒苗的传统依然在继续。不同的是,部队也会向群众赠送其他品种的蔬菜苗并指导他们种植,格林村的老百姓能吃上的蔬菜品种和墨脱县市场上的基本一样。

互帮互助:鱼水情谊烙印心底

“连绵的群山,是我祖辈的宝藏;巍峨的巡逻路,是我世代守卫的边疆……”今年2月9日,格林村村民和官兵围着熊熊篝火,共同欢庆春节和藏历新年,门巴小伙伍金多吉正在大声歌唱自己编写的歌曲——《祖辈的宝藏》。

伍金多吉个子比较高,皮肤黝黑,笑起来总是露出一排洁白整齐的牙齿,在他身上能直接感受到门巴人的憨厚热情。祖辈一直住在这里,每一次官兵巡逻,都要为部队做些什么,这是伍金多吉一家的传统,今年25岁的他,已经与边防官兵走了6次巡逻路。

巴桑扎西介绍,巡逻途中,伍金多吉总会拿着一把藏刀走在队伍前面,为战士们开辟巡逻小路,中途休息的时候他总是没空吃东西,忙着给大家砍竹棍做拐杖。有一次,在巡逻的归途中,大雨倾盆,战士张丽伟不小心滑倒,被树枝在手上划出一道口子,顿时血流如注。离他最近的伍金多吉迅速给他清理伤口并用刀从自己的袖子上割布,为他做了简易包扎。卫生员赶来后说:“幸亏包扎及时,不然巡逻路上失血过多,失去行动能力,必然给巡逻队伍带来大麻烦。”

伍金多吉的父亲叫永琪,年轻时曾参军。冬天天冷的时候,永琪经常因风湿病痛寝食难安。因为是常年顽疾,老人家吃了很多药,都不能根治。

5年前,还是新兵的战士沈大星在给永琪老人家修屋顶的时候,看到老人受风湿病痛折磨,就到处寻找给老人治病的方法。在了解到喝豆浆可以缓解风湿病痛后,第二天天没亮,他就提前起床,到磨房磨豆子,烧豆浆。

“爷爷,豆浆可以治风湿,以后我每天都给你烧。”站在窗前说这句话的沈大星显得那么的体贴可爱。永琪老人早上起床,推开窗户看到沈大星忙碌的身影,顿时眼泪湿了眼眶。

原本以为这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沈大星这一烧就是五年。伍金多吉平时在城里工作,不能时常回来照看父亲,知道父亲经常受到沈大星的“特别照顾”,他喜笑颜开。

“部队官兵经常有人来帮助我家修屋顶、清理水沟、照看我爸爸,还帮村里修建垃圾集中处理点,逢年过节都要送来慰问品,我喜欢这样的部队!更喜欢大星这样的好战士,我父亲说‘你是世界上最懂事的孩子’,他很爱你。接下来我为大家献上一首我自己编写的《祖辈的宝藏》。”说完开场白,伍金多吉动情歌唱,坐在篝火一旁的沈大星泪如雨下……

天路“青鸟”:拥军路上的夫妻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在格林村,有这样一对“青鸟”夫妻,他们虽然没有翅膀,但几十年如一日地将承载着官兵们无尽相思和深切期盼的一封封信件带出多雄拉雪山,再把从千里之外寄来的牵挂带回墨脱。他们就是行走在拥军路上的夫妻:普珠、嘎玛措姆夫妇。

14年前,日喀则江当乡的18岁藏族小伙普珠参军来到墨脱。两年的军旅生涯,让从小失去父亲的普珠深深感受到部队大家庭的温暖,还有兄弟般的战友深情。

退伍后,普珠在连队驻地旁边搭了几间木板房,熟悉的军号声将他空虚的心填得满满的。那时的墨脱,不通公路,连队不通电,更别提手机信号了,书信成了官兵唯一的精神寄托。

普珠还记得,当年老班长房永超无法回家照顾卧病在床的老母亲,空闲时就对着全家福写信,半年间写了200多页,似乎要把积郁心底的情感全部倾泻在字里行间……

封山期刚过,普珠就跑到各个连队搜集书信。满满一背篓信40多斤,每一封都寄托着戍边官兵无尽的相思、深切的期盼……

普珠知道这些书信的“分量”,搜集齐书信,他就出发了。刚开山的多雄拉雪山,去年还能通行的路早已被齐腰深的积雪覆盖,进出全凭记忆,周围遍布悬崖、冰湖,马死人亡的事情经常发生。这样糟糕的路况,就算是当地的“职业背夫”都不愿第一批出山,而普珠几乎每年都是第一个出山。

那年7月,普珠独自跋涉在茫茫雪线上。“啊……”还没有等他反应过来,就掉进了一个2米多深的雪窝里,本能的求生欲让普珠奋力刨雪,手冻僵了,就用胳膊肘往两边刨,而背上装书信的背篓始终没有放下过。

在雪窝里挣扎了2个多小时,普珠终于爬出雪窝,来不及喘口气,他又步行百余公里到林芝邮局寄信,再从林芝军分区取回大家的书信返回墨脱。这一来一往,至少需要6天。

事后有人问普珠,为什么不等开山中期安全了再去?他说:“战友们和他们的家人都焦急地盼了8个多月,不能再让他们等了,我要让大家在‘第一时间’收到家书!”

2004年,凭着过硬的军事素质,普珠当上了村里民兵班班长。而他的有情有义也让格林村门巴族女孩嘎玛措姆心生爱慕,两人结为夫妻后,普珠终于不再一个人独走墨脱路了……

2008年,得知部队一批器材急需运进墨脱,普珠带着妻子骑马出发,翻过多雄拉雪山后,他们在一座木桥附近遭遇泥石流。沙石滚滚倾泻,受惊的马狂躁不安,普珠与妻子被堵在了半山腰1米多宽的栈道上。他一边安慰妻子,一边把两匹马的缰绳死死拽在手里,抱着马头不停地安抚,让马安静下来,保住了物资。泥石流冲击后,进退两难。普珠只好用砍刀砍下些芭蕉叶,简单搭个“帐篷”,抱着妻子在风雨中度过了漫漫长夜。饿了,采摘苦涩的野芭蕉充饥;渴了,用芭蕉叶接些雨水解渴;困了,一人休息、一人观察山体情况,以防发生不测。两天后,泥石流终于停了,一刻不敢耽搁的普珠挥舞着砍刀,用4个小时砍出一条可供马穿行的2公里小道,安全返回连队……

2012年,连队柴禾烧完了,需要紧急驮运,普珠毫不犹豫地出发了,崎岖的山路上,一天来回4趟,每天运回800多公斤柴禾,整整一周,普珠运回5吨多柴禾。

这些年,每逢连队巡逻,普珠总是义务当向导,与战友们一起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40余次参加巡逻的他成为连队参加巡逻次数最多的“老兵”。官兵们说,只要普珠在,大伙都放心。

记者好奇地问普珠,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退伍后又重回墨脱扎根,并说服妻子一起服务连队?普珠黝黑的脸上充满笑容,豪气地说:“你可以问问每个脱下军装的人,他们是不是经常梦回连队?等孩子长大了,我还要让他当兵……”

  • 上一篇:我国藏学专业研究人员超5000人
  • 下一篇:吴英杰洛桑江村与国家卫健委副主任王贺胜一行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