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在不同领域里奔跑的青春身影,把理想和抱负熔铸在脚踏实地的前进征程中。“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正是新时代青年共同的心声。
2018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天山网推出上下篇报道《向上吧,青年》,走近在美好青春中奋斗的有为青年,了解他们的成长故事,感受当代青年奋发向上的良好风貌。
朱丽丽在课堂上与孩子们互动。(图片由朱丽丽提供)
天山网讯(记者赵紫璇刘一鸣实习生王璐瑶报道)5月4日,青年节。在天山脚下,有这样一群好青年,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日子里,他们像爬山虎一样,向着心中的梦想不断向上攀沿,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
如马克思所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
而那些天山脚下的年轻人,正带着浑身的本领扎根基层,去支教、去当志愿者、去驻村、去基层实干,历经严格的考验,收获最美的经历。
“小姑娘”蜕变成“孩子王”
一年半前,26岁的朱丽丽还是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安全检查总站的一名安全检查员,是一个不爱接触小孩子的“小姑娘”。现在的她,是和田地区于田县木尕拉镇巴什喀群幼儿园里的一名幼儿教师、一个名副其实的“孩子王”。
2014年,大学毕业的朱丽丽从宁夏银川老家来到新疆工作。2016年11月,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她来到巴什喀群幼儿园开始了支教生活。
一开始,支教队员们个个都是教育上的“门外汉”,幼儿园老师向他们传授经验:“在幼儿园里,老师们得在必要的时候,变成小猫、老虎,也得扮演警察、医生……在孩子们面前,必须要放得开,用生动的语言、夸张的表情动作,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朱丽丽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观看了大量幼儿教学视频,学习了很多小游戏。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多的孩子都开始主动参与到她的课堂中。
为了教孩子们手工课,朱丽丽课下反复练习折纸步骤;为了给儿歌伴奏,假期她还去学习电子琴。朱丽丽笑着说:“我得感谢孩子们,让现在的我‘多才多艺’。”
三尺讲台下,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让她牢记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使命。
五岁的艾莎布拉·阿里木江反应有点慢、不敢说话,朱丽丽把他带到自己的班里,悉心照料,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一学期下来,小艾莎布拉学会了说“你好”“再见”。小家伙也非常依赖朱丽丽,每天和她形影不离。同事们都知道,朱丽丽在这里有了“干儿子”,多了一个“小尾巴”。
逢年过节,朱丽丽总想着给艾莎布拉带一些新衣服和水果,到他家里去看看他,他的母亲拉着朱丽丽的手,感激地说:“谢谢你,老师!谢谢你……”
接触了南疆农村朴实的农民和可爱的孩子们后,朱丽丽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党的教育惠民政策。
“每个村最漂亮、设施最完备的建筑就是幼儿园,4-6岁幼儿不仅能够每天接受正规的教育,还能免费享受营养健康的餐点。”朱丽丽说。
王圆军(2排左3)与志愿者团队合影。(图片由王圆军提供)
“大学生志愿者”启程去驻村
在新疆,有这样一个群体,十多年来,不断吸引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参与其中,成为广大青年人学习的榜样,他们就是“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
他们其中有很多人选择志愿服务期满后依然留疆工作,奋战在各个领域,为建设美丽新疆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王圆军正是这其中的一员。
2013年,王圆军从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毕业后,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九十团的一名志愿者。
九十团地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主要以棉花和红提种植为主。来到团里第二天,正好赶上秋收,王圆军就卷上铺盖,来到了葡萄种植基地。他每天将坏果子和小果子统统拣出来,按照品质进行分级,然后送入相应的保鲜库。
朝夕相处的团场职工,骨子里是善良、朴实的,他们大部分都是“兵一代”、“兵二代”,对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即使在零下三十度的冬天,职工们也时常会送来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一碗浓香扑鼻的卤面,让王圆军忘却了这是寒风凛冽的异乡。
一年志愿服务期就要结束时,王圆军心里犯了难。
让王圆军没想到的是,父母听说他想留下来,当即买了火车票,从河南漯河老家来到儿子工作奋斗的地方。父母说自己年轻时也有来支援边疆的想法,由于名额有限未能如愿,希望儿子能坚守支疆梦想。有了父母的支持,王圆军坚定地向组织递交了《留团申请书》,在连队任农业会计,同时负责三千亩棉花地的技术管理工作。
身份变了,王圆军的初心没变。
白天他骑着摩托车穿梭在田间地头查看棉花长势、病虫害情况,晚上回到办公室继续做账,一有空闲还要苦学棉花种植技术。
“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启程留念。(图片由王圆军提供)
2016年8月,王圆军因为工作需要来到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8年年初,他报名参加“访惠聚”驻村工作,来到了喀什地区莎车县荒地镇托万木尕勒村,将双脚再一次深深地扎根在基层。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让王圆军深受鼓舞。他说:“驻村的日子还很长,我也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虽然辛苦,但我不会退缩。就像当年我来新疆当志愿者的初心一样,把心交给了西部,我一辈子都不后悔。”
于天佳在检修车间工作中。(图片由于天佳提供)
“工匠精神”成就检修“实干家”
在新疆中泰集团华泰重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氯碱厂检修车间里,每天有83名技术人员,负责全厂2000多台动设备维修维护工作及部分静设备安装检修工作。
31岁的于天佳是厂里一名普通钳工,他日复一日从小处着眼,一点一滴做好本职工作,成为了检修车间同事们眼中名副其实的“实干家”。
在基层工作九年,于天佳曾多次在公司举办的技能比武中获奖,并于2015年获得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在工作中遇到技术难题,同事们总是先想到找他求助。
其实在2009年,大专刚毕业的于天佳刚开始接触维修工作时常常感到沮丧:“我是电工专业毕业的,总觉得专业不对口,工作起来无从下手。”后来,他因为经常跟着老师傅们进现场学习,看着师傅们把一台台设备由坏修理到运转,渐渐地消除专业偏见,打心眼里慢慢喜欢上这个专业。
从那时起,于天佳下定决心做一名技术精湛的钳工。他在车间里主动做好自己份内工作,仔细琢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懂的问题请教师傅,并利用闲暇时间查阅书籍打好钳工基础。工作任务较轻时,他在老技工旁边仔细观察,同时通过单位组织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总结经验。
于天佳还主动钻研,对风机减速箱进水问题进行改进,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他先后参与并组织了螺杆压缩机自主大修工作7余次,聚合釜减速箱8余次,在聚合800万进口压缩机损坏时,参与了自主检修,并针对分厂提出的节约成本的战略,对渣浆油马达进行修旧利废共计10余台,节约资金约3万元。
作为车间技术骨干和工作室负责人,在于天佳的带领和影响下,多名青年技工在检修岗位上成绩突出。
“看着好多人都搞不定的设备,在我手里能让设备继续运转,心里特有成就感。”于天佳整理了身上的工装说,“现在国家也很重视技术工人,好多纪录片都是在宣传弘扬‘工匠精神’,相信技术工人这个职业能在全社会受欢迎,并引导更多的人在基层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