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新疆新闻

《大牧歌》热播在十二师职工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时间:2018-05-11

亚心网讯(通讯员 李志贤 王卢俊茹 张圳河 周欢 王瑞文)5月8日,继《沙海老兵》在央视一套热映后,又一反映兵团精神的大型军垦电视剧《大牧歌》在中央电视台第八套电视剧频道黄金时间播出,引起全师干部职工群众强烈反响。

《大牧歌》根据作家韩天航的小说《牧歌》改编,以兵团“细毛羊之父”刘守仁为基本创作原型,以一对上海知识青年恋人林凡清和许静芝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人生故事为主线,真实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兵团知识分子的爱情、生活和把一生献给边疆的壮丽画卷。该剧由曾执导过《情满珠江》《和平年代》《军歌嘹亮》等多部获奖电视剧的导演李舒执导。李舒说,这是一部诠释人性和赞美人性的作品。在当前各种商业元素充斥的电视剧市场上,《大牧歌》把眼光放在了为国家屯垦戍边作出巨大贡献的兵团人身上,这些了不起的人物,正是当今社会需要的真正偶像,是值得去歌颂的人。

“看了电视剧以后,我又回忆起了我自己的经历。我是20世纪50年代从部队转业到新疆来的,响应党的号召,支援新疆建设。刚开始到兵团的生活非常艰苦,但是兵团人天生就有一股子不怕吃苦的精神,硬是在茫茫戈壁滩上开垦出了良田,建起了城市。”今年85岁的史天清是西山农牧场的一位退休干部,25岁时,他和爱人一起来到西山农牧场,参与了西山农牧场的建场和发展,他和老伴一起边看《大牧歌》电视剧,边聊着为兵团事业发展奉献的青春岁月。回忆过去,对比当下,兵团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让他感慨万千。“作为农场建设的一员,看着今天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农场,我们从内心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当时,我们一心怀着支援边疆、建设边疆的梦想,说走就走,没啥好犹豫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修八一水库,零下四十多度,手和脸都被严重冻伤了,而且粮食也极度缺乏,但是大家还是干劲十足,一个比一个能干。”“山东女兵”孙淑华1952年从老家参军来到新疆,84岁的她精气十足。她说,看到这些反映当年她们这一代代人扎根边疆、建设兵团题材的电视剧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说明社会各界都在关注他们这一代兵团军垦战士,她觉得这辈子来新疆,没有遗憾。

“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当这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音乐缓缓响起时,二二二团退休职中甘大国与老伴儿李福英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边看着电视,边回忆:“1965年3月份,我从部队转业后,坐着火车来到了兵团建工师阜北农场(现二二二团),就跟电视上这场景一样,戈壁荒滩一眼望不到头。住得是地窝子,一张木条钉的铺板、一张小板凳、一个小面板、一个暖瓶,每人一套黄短棉大衣就是所有家当。

在一旁的老伴儿也兴致勃勃地说:“虽然当时心里也怨过,可是这几十年来,我们就是靠着战天斗地的精神,把我们现在的家园建起来了,住上了楼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好日子,作为兵团第一代建设者,感觉特别骄傲和自豪。”

“兵团现在的成绩来之不易,老一辈军垦人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作为新一代兵团人,我们一定要知道兵团的历史和使命,进一步把兵团精神发扬光大,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三坪农场民兵护路分队队长张鑫说,从河北来到兵团,我就深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现在很自豪能作为一名兵团民兵天天守护在铁路线上,我一定会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兵团精神,积极献身兵团事业。

在二二一团工作的西部计划志愿者谢尚涛对《大牧歌》中主人翁林凡清放弃繁华城市的生活来到边疆的经历感同身受。他说,“《大牧歌》这部电视剧,讲述支边青年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感人故事,反映了兵团精神的深刻内涵,值得我们年轻人去学习,我虽然是一名志愿者,但是我已经下定决心,扎根边疆,努力为建设大美兵团贡献自己的力量。”

  • 上一篇:九鼎农业集团实施个性化考核
  • 下一篇:兵团第十二师承接乌鲁木齐市移交的食品药品监督行政职能和行政执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