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杜外力兄弟俩正准备打馕。
文/图本报记者鲁焰
5月1日,记者来到在喀什老城区一个兄弟俩开的馕铺,看到个头高一些的弟弟阿卜杜外力·阿卜力克木正跪在馕坑边,将一个个待烤的馕拍在馕坑里。他一次次弯腰、直起身,虽说天气并不热,但他却满脸汗水。个头矮一些的哥哥阿卜杜艾尼·阿卜力克木,正在给盘子里待烤的馕进行最后的加工:洒水、放芝麻,动作娴熟。不一会儿,125个馕都妥妥地放进了火热的馕坑里。
打馕很辛苦,哥俩早上5时起床,和面、烧馕坑、烤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至今,32岁的哥哥和29岁的弟弟已经打了16年的馕了。
哥俩说起开馕铺的初衷,要从一次出疆旅游说起。2001年,父亲带着他们去苏州旅游,他俩发现,在那里新疆人打馕的生意很好,于是哥俩也心动了。2002年他俩开始在喀什老城区开了个馕铺,随着他们打馕技艺的娴熟,馕铺的收入也在增加,算下来一天平均可以收入二三百元。2008年,喀什老城区改造,哥俩去山东打了3年馕,并按照顾客的喜好,增加了馕的种类。2011年,历练了3年的兄弟俩又回到喀什老城区重新开店,新店的管理运用了从内地学到的经营方式和理念,一天做五六百个馕,营业额比以前翻了一番。
“打馕是我们兄弟俩最大的快乐。”阿卜杜艾尼一边给馕做着修饰一边认真地对记者说:“打馕也是一种艺术,需要用心对待。”
在馕铺作坊里,记者看到一位游客正在现场体验馕的制作过程。兄弟俩的馕铺是喀什市旅游局策划和发起的“深喀石榴籽计划”里的定点旅游店铺,这一项目使兄弟俩每天可以增加二三百元的收入。
在馕铺作坊里,用馕拼出的“民族团结一家亲”图案格外醒目,作坊的墙上还写着不少民族团结友谊的文字,其中有这样一段:“民族团结一家亲,隔山隔水不隔心,愿我们用友谊,疆爱进行到底”,底下落款是一位广州罗姓游客,并留有手机号,文字的正中间是阿卜杜艾尼和游客用手印按出的心形。
“他们都是我们的亲戚。”兄弟俩告诉记者。
这些内地“亲戚”都是来喀什旅游时他们结识的,有些“亲戚”想吃馕了,就微信联系他们,兄弟俩的馕就这样寄到了深圳、上海、北京等地。
“习近平总书记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给馕注册的商标也有石榴两个字。”阿卜杜外力说。
今年,兄弟俩的干劲更足了,打算丰富馕的形状和花纹,增加馕的品种以及制作烤包子。
兄弟俩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在深圳、上海开馕铺连锁店,让更多的人吃到他们兄弟俩烤制的馕,让更多人品尝到新疆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