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心网讯(通讯员 王磊 王瑞金 时松山)7月12日,阳霞供电所员工吉力力、亚库甫和玉苏甫来到铁热克巴扎乡满族勒克村杏热风烘干房,为村民阿不来提家烘干房排除用电故障,不一会的功夫,烘干房在停运不到20分钟的时间里又开足马力运转了起来。
你看,在满族勒克村19座烘干房前,一辆辆装满金灿灿鲜杏的拖拉机排起了长队,人们各自忙乎着,杏过称、分拣、装筛、上架、送烘干房,这一个个劳动场景在正午阳光的映衬下,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杏干的前世今生
新疆轮台县素有“中国小白杏之乡”的美誉之称,今年,全县5.5万亩小白杏生产基地,年产鲜杏在2.47万吨左右。
每年6月,是远近闻名轮台小白杏成熟和当地农民最为繁忙的季节。成片的果园里村民在杏树下采摘鲜杏,一筐筐黄里透白的杏子洒满了村民的房前屋后,铺满了铁热克巴扎乡314国道旁那片炽热的戈壁滩。
那些日子,余晖晚霞中戈壁滩上总有晒杏人辛勤劳作的剪影,方圆百里那片片金黄色的大晒场,让来往于轮台县的过客们叹为观止。
古往今来,当地维吾尔族农民一直沿用传统的自然土办法晾晒杏干。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南疆5地州大力推广了短平快杏热风烘干房和冷藏库扶贫项目,引领当地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致富。
时过境迁,传统杏干晾晒与现代风干技术在村民的生活中发生着碰撞,延续了上千年古老传统的杏干晾晒方法正逐渐被现代风干技术所代替,杏热风烘干房已经成为轮台县农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
如今,还是在铁热克巴扎乡314国道旁戈壁滩那片方圆百里的大晒场上,19座杏热风烘干房正卯足了劲烘制杏干,放眼望去依稀可见太阳下零星晾晒杏干的村民。这片古老的戈壁滩,可以说它见证了轮台小白杏传统杏干晾晒昔日那壮美的场景,也见证了今天国家富民政策现代杏热风烘干房的诞生和发展。
党的富民政策好
47岁的克尤木·木沙大叔是铁热克巴扎乡满族勒克村地地道道的村民,1米8的个头,脸庞黝黑,眼窝深,鼻梁高,标准的维吾尔族汉子。说起他家正在烘制杏干的3座烘干房,这事还的从2015年说起。
克尤木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晾晒杏干方法,同样他也把祖辈延续的杏干自然晾晒的土方法传给他的孩子们。
杏热风烘干房建设造价7.5万元。通过国家各项扶贫政策补贴6.5万元,农民掏1万元就能拥有一座自己的烘干房。消息传来,在轮台县地区农民中产生了不同的反响,传统杏干晾晒与现代风干技术在村民们的思想中发生着碰撞。
有头脑的克尤木大叔看到了这里面的致富前景,回家和年近80岁的老父亲木沙·买买提商量想申请建3座烘干房的事,没料想遭到了父亲强烈的反对。
“老祖宗传下来的杏干晾晒方法,我们一代代这样吃,这样的生活不是很好吗?那个用电烘制的杏干肯定没有晾晒的好。”父亲坚持着最原始的传统方法,不同意儿子的想法。
虽说家中的妻子和孩子们都支持这事,但父亲的固执也让克尤木一筹莫展,只能求助于村干部。“风干房是国家的扶贫项目,是农民致富的一条新路子。虽然一次性要投入1万元,但烘出来的杏干色泽品质好,而且时间短,上市快,100%出干率,不受任何天气影响,这可是有益于咱们农民的大好事呀。”在村长买买提·玉素甫的劝导下,父亲勉强同意了家中投资建烘干房的事。
“在那些日子,电力员工顶着烈日,加班加点拉电线装电表,为铁热克巴扎乡满族勒克村集中建设在戈壁滩上的19座烘干房和2座冷藏库通上了动力电。”克尤木大叔回忆说。
2016年,克尤木家的3座风干房建成开始烘制杏干,当年在不到20天的日子里,3座烘干房烘出了4000多公斤,销往疆内外,产值8万多元,除去成本收入3万多元,拿回了3万元烘干房的投资成本。
当地电力部门为了保证国家扶贫项目发挥最大效益,保障农民致富季节性用电不受影响,这些年在6月中旬前后,供电所员工都要提前巡检烘干房供电线路,上门检查配电设施和烘干房用电设施。在烘干生产期间,还主动上门为烘干房用电排查故障,帮助村民杏干烘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确保烘干房用电无忧。
今年,他家烘出的杏干基本销售一空,最后一批杏干也被客商订购,按照市场平均收购价20至25元不等,估计纯收入将突破5万元。
每当老父亲木沙看着一家老小挤在一起数钱时的场景,颤抖的手抚摸着纯白的胡须微笑地说:“是党的富民政策好呀,没想到我老汉还能过上这样幸福美满的好生活。”
传统晾晒与现代技术的碰撞
在铁热克巴扎乡满族勒克村戈壁滩那片天然杏干晾晒场上,19座烘干房开足马力,嗡嗡的闹着十分显眼。而在烘干房周边昔日遍地一片黄的场景已经荡然无存,诺大的戈壁滩上,错落有致大小高矮不一的座座简易凉棚,如今已被往日的晒杏人抛弃,零星点点的还有人在午后的阳光下晾晒杏干,他们时而起身羡慕地望着那整齐排列的烘干房。
在这片被多数晒杏人抛弃的戈壁滩角落,一位个头不高,身体精瘦,头戴小白帽的维吾尔族大爷骑着红色电动三轮车,载着一位大娘来到一片不大的晒场上,在太阳的照射下翻晒着地上的杏干。
今年72岁,已经当爷爷的吾斯曼·艾沙大爷,这些日子每天和老伴托合提汗·尤努尔来到他家20多年的晒场,继续沿用着传统方式晾晒杏干。虽然传统方式晾晒杏干的人越来越少了,杏干收入也不及烘干房的杏干高,但老人说起自己的杏干还是津津乐道,脸上总是幸福满满。
不远处另一块晒场上,50岁的艾沙·肉孜和女儿女婿在场上忙乎着,汗水随着发梢往下流淌,凉棚下3个外孙在玩耍嬉戏。
提起艾沙,晒场里有的村民说他是个聪明人,也有人说他是个糊涂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90年代,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发家致富过好日子成了农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36岁的艾沙跟着一位外地老板就在脚下这块方圆百里的戈壁滩上晒杏干,做马仔,是当地村民中为数不多走出去打工挣钱的人。由于他干活肯出力,做事有责任心,两年下来艾沙就看准了这条致富路,摸清了销售渠道,在他38岁那年另起炉灶,开始了自家收购鲜杏,晾晒杏子,销售杏干,做起了杏干生意。
据艾沙大叔回忆。2004年,轮台县政府为了鼓励更多的村民加入到林果业栽培种植以及杏干晾晒和销售环节,出台惠民政策和措施,想方设法增加村民收入。那年,铁热克巴扎乡政府投入资金,平整这片戈壁滩,从远处拉来石子铺垫成现在规模的杏干大晒场,为村民划分了区域。记得最红火的年头里,有近60户村民在这戈壁滩上晾晒杏干。人们不分男女老少在果园采摘鲜杏,收购鲜杏,赶上自家的毛驴车或开上四轮拖拉机送鲜杏,铺晒杏子,那金黄色的场景延绵不断数公里,这种风景在别的地方是没有的。
沉浸在幸福甜美中的艾沙大叔俯下身子,抓起一把被日光晒热的石子说:“你看这些石子,为村民致富铺垫起一片片天然晒杏床,它隔绝了地面的沙土,鲜杏铺撒在不断吸收光热的石头上,变成了一座天然烘干房,能保持夜间地面恒温,有利于鲜杏脱水风干。”
“传统晾晒杏干靠天恩赐,受天气变化影响非常大,卫生条件差,晾晒时间长,尤其是刮风下雨,大片杏干受损变质,品质得不到保障,杏干损耗率一般都在15%到20%左右。如果遭遇多日阴雨天气过程,杏干腐烂严重不说,还污染当地环境。”
回头望望正在工作的烘干房和忙碌的村民,让这个身体微胖,面容黑红的汉子无奈地摇着头,艾沙关闭了话匣子不在言语。
原因很简单,传统杏干晾晒与现代风干技术的碰撞,让村民们各有各的想法,害怕这几年挣的钱投资烘干房打了水漂。这些年来的事实证明,艾沙大叔当时固有的传统思维和对建烘干房的错误判断,让这个精明了半辈子的维吾尔族汉子后悔不已。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在这片晾晒杏干方圆百里的戈壁滩上,你看,杏热风烘干房前车来人往,在烘干房运作发出的轰隆隆机声中,有人在装车卸车,有人在分拣不同等级杏干,不远处散落的杏干晒杏场景,繁荣与萧条在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爸爸,你看那边收杏干的老板来了。”艾沙大叔顺着女儿手指的方向望去,一辆小卧车向着他家的凉棚开了过来。
车上下来的老板是轮台县杏宝果品工贸有限公司杏干收购负责人艾合买提·艾沙和他的同事,在翻看了艾沙大叔家晒好的杏干后,他们开始了讨价还价,最终以每公斤16块钱的价格订下了艾沙大叔家这批杏干,用手机拍下了艾沙大叔的身份证照片,从这个交易过程中可以看出,这个老板很专业也很有魄力,是生意场上的行家里手。
得知老板来的消息,晒场上十几个村民纷纷拥了上来,他们七嘴八舌地和来收购杏干的艾合买提打听行情,讨价还价,不停地向老板推销着自家的杏干。
轮台县杏宝果品工贸有限公司以生产加工的“豪霞利克”牌杏系列产品为主,是新疆优质杏重点加工民营科技企业,同时又是带动轮台地区农民致富的龙头企业和县级再就业基地。主要产品有杏包仁、杏酱、杏仁、开口风味杏核、杏干等产品不但受到新疆当地人的青睬,而且远销上海、北京、山东、内蒙、甘肃、广东等城市,出口到荷兰、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杏干烘制晾晒的这些日子里,艾合买提和同事就像一只陀螺,和当地及外地的客商周旋,抢占市场,马不停蹄地奔波在轮台县7乡4镇收购杏干,十分辛苦,有时也很无奈。
“往年,我们公司收购杏干在100吨左右。今年,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已经收购了近70吨,有信心突破100吨,力争达到120吨杏干。”
查验杏干质量,杏干成色,按照标准给村民定出合理的不同等级的杏干和价位,是买家与卖家最头疼的事。好在艾合买提这些年早已和村民门建立了良好的供求关系,收购和讨价还价都在清理之中,很快就与几家谈成了买卖,大伙相互帮忙装箱过称。
说起杏干收购的等级和价钱,艾合买提唱起了他的生意经。晾晒的杏干价位1公斤从14元到20元不等,烘干房的杏子价位从20元到30元1公斤不等,谁高谁低对比价位就出来了。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杏干的好坏和价位,双手抓起不同的两种杏干对比说:“这个晾晒的杏干,成色有些发黑,这个是烘干房杏干成色金黄好看。这些年在我们收购的杏干在100吨左右,烘干房的杏干就占比70%以上。为什么呢?因为内地城市和国外的消费者大多数青睐烘干房杏干,虽然价位比较高,就像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一样,销路一直很好。”
鲜杏卖光了,杏干被客商陆续发往了全国各地,有的还飘洋过海满足国外消费者的需求。钱袋子鼓起来的农民家中,时尚的各种家用电器不再是奢侈品,他们和城里人一样共同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
据轮台县林业局局长买合木提·库尔班介绍,轮台县共建成260座烘干房和125座冷藏库,电力部门投入资金254万元,为全县乡镇烘干房、冷藏库通上了电。电力人还积极在农民中推广“电能替代”能源消费模式,全县年杏热风烘干房电能替代就达到了546000千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