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新疆新闻

新疆科研人员历经10年破解天山西部雪崩之谜

时间:2018-08-07

都市消费晨报讯(记者 赵梅)我们在电视剧、电影中才能看到的雪崩画面,在新疆伊犁境内的天山山区却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国道G218线,因雪崩阻断交通的事件经常发生。这里为什么会时常发生雪崩?雪崩的诱因又是什么?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兰海带领的科研团队历经10年的勘测与研究,终于定量揭示了区域雪崩灾害的诱发因素及特点,并于近日将这一研究成果发布于山地科学学报(英文版)上。

据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兰海介绍,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位于新源县巩乃斯河畔,这里毗邻国道G218线,前后各12公里的路段均是雪崩危害地段。在这里,他们每年至少有3次能观测到规模较大的雪崩。

据李兰海介绍,天山西部大规模雪崩发生的频率呈现高-低-高的特征,第一个峰值出现在12月下旬,第二个峰值出现在3月上旬,波谷则在1月上旬。这就是说,每年12月下旬和3月上旬对雪崩要进行重点防范。引发雪崩释放的外界推手有很多,比如强降雪、地震、大风、温度剧升、汽车鸣笛或者动物踩踏。在研究团队看来,目前,天山西部诱发雪崩的两大主要推手是强降雪和气温剧升。

研究显示,天山西部49%的雪崩都是由强降雪诱发形成。当一次降雪过程中新增积雪深度达到29-36厘米时,极易诱发区域大规模雪崩。另外,27%的雪崩则由春季温度显著升高引起,雪崩发生的前3天通常会伴随持续升温过程。其余24%的雪崩由地震、大风等其他因素诱发而成。

研究人员发现,雪崩还有干湿之分。干雪崩的积雪含水量通常小于1%,雪为粉末状。雪崩发生时产生冲击力强大的气浪,气浪会对树木、房屋、公路基础设施产生严重破坏。湿雪崩的积雪含水量通常超过1%,雪呈现大小不等的块状构造。湿雪崩由于含水量较高,密度较大,沿途夹带泥土、岩石等,破坏性高于干雪崩。

据李兰海介绍,为减少雪崩带来的破坏和影响,研究团队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和人工勘测结合,确定区域的雪崩频发点和雪崩灾害严重地区,为公路、铁路和其他基础设施的选线和建设提供参考。对于无法规避的雪崩受灾点,通过建设防雪崩栏、防雪走廊、导雪槽等,尽量减少雪崩带来的破坏和影响。

研究团队下一步还将在前期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国道G218线雪崩多发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和雪崩发生机制,构建雪崩预警平台,模拟出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降雪与气温变化情景以及山体积雪特征变化,进而能够计算出最容易发生雪崩的地点。

据介绍,该预警平台一旦搭建完毕,将可根据雪崩的级别提前几小时到几天进行发布,为当地道路安全保障提供可靠依据。

  • 上一篇:沙湾不止有大盘鸡,还有“四季风光一眼揽”的鹿角湾
  • 下一篇:吉木萨尔县为妇女开展两癌筛查健康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