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燕云
8月22日,《新疆日报》刊发报道《乡村旅游:让游客感受更加丰富的新疆色彩》,其中提到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一位名叫王淑琴的农民,凭着酿醋的手艺和纯粮酿造的招牌,一年销醋3吨左右,主要卖给游客,并远销北京上海。当记者问及她成功的原因时,她自信满满地说:“我的东西好啊,你到哪也买不到这样的醋。”
抛开王淑琴一年销醋的可观收入不说,单从王淑琴的言语中,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个地道农民身上发生的可贵变化,她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已经吃上“旅游饭”、有经营头脑、有强烈进取心、自信自强的当代农民新形象。
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给农牧民身上贴上了封闭、保守、落后等“标签”。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农牧民的形象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当下的新疆,正在大力实施旅游兴疆战略,迅速发展的乡村旅游,一手牵着农民、一手牵着市民,一肩挑着一产、一肩挑着二三产,在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不断塑造着新疆农牧民的新形象。
乡村旅游让农牧民眼界更开阔。乡村旅游带动了人的流动,人的流动又带动信息、资金、人才的流动,这必然开阔着长期在相对封闭环境下生活的农牧民的眼界。眼界开阔了,思维也就更活跃了。比如,我区许多地方的农牧民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也是旅游资源,一些乡村逐步发展为以从事特色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的“专业村”。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小分子村,就利用风景如画的自然资源打造“画家村”,让画家来村写生,吃住不出村,每年疆内外的画家来了一拨又一拨。
乡村旅游让农牧民主动拥抱市场。发展乡村旅游,一座山、一条溪、一棵树都可以“变现”,一颗菜、一个瓜、一只鸡,甚至是家里的一个手工艺品,都会成为旅游商品。乡村农牧民,无论老者还是青年,都有可能成为市场从业者。这让长期以来基本自给自足的农牧民,从未如此近距离地和市场接触。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又培养起农牧民寻找市场的自觉意识。比如哈萨克族牧民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一部分人已经放下马鞭,办起了牧家乐等,他们手工制作的酸奶、奶酪等也成了别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让农牧民的文明素养得到提升。乡村旅游对农牧民的文明素养有着更高要求。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推进,乡村“颜值”高了,农牧民口袋鼓了。在这一过程中,农牧民深刻地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我们的森林、草原、河流、湖泊,已成为广大农牧民的自觉行动。这些都是文明素养提升的实实在在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带给农牧民增收致富的希望,更为重要的是塑造了新时代农牧民的新形象。相信在乡村旅游大潮中锻炼成长的农牧民,必将成为我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