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新疆新闻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立足美丽新疆 展示社会进步 专家点评影片《远去的牧歌》

时间:2018-09-15

《远去的牧歌》剧照。

天山网讯(记者王娜报道)9月11日,天山电影制片厂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年重点影片《远去的牧歌》在北京首映。片中唯美大气的自然风光、史诗般的转场画面、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触动观众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让很多人流下泪水。

《远去的牧歌》以哈萨克族牧民四季游牧转场为结构线索,时间跨度将近40年,通过胡玛尔和哈迪夏两户牧民人家,演绎草原上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存在于这种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情感心路历程。

9月下旬,《远去的牧歌》将在新疆上映。先让我们一起看看影评界专家学者对这部影片的评价吧。

叙事有底色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指出,《远去的牧歌》共分四季、四个章节,构建了一个篇章十年的叙事节奏,每个部分的叙事都有自己的底色。

1980年代中期的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强劲暴风雪突袭新疆北部东天山牧区,胡玛尔指派经验丰富的哈山去通知在后山放骆驼的杰恩斯转移到冬窝子,结果杰恩斯平安归来,哈山却在暴风雪中遇难,胡玛尔则在暴风雪中迎来了孙女博兰古丽的诞生,暴风雪中的生与死让人沉思。

1990年代中期的春天,改革开放潮起,但胡玛尔们依然保持传统的游牧方式,在转场的过程中,不得不与燕子告别、与不幸坠崖的儿子阿扎提告别,这种告别营造了深刻的隐喻。

2000年代中期的夏天,以羊皮别克为象征的市场经济大潮开始不可抗拒地改变着胡玛尔们的生活,以博兰古丽为象征的新一代通过考上大学走向地理空间和价值空间的远方,新与旧的冲突从隐喻变为现实。

2010年代中期的秋天,博兰古丽从北京大学毕业归来,开启了哈萨克族牧民游牧文化的新时代,传统牧歌终于远去,胡玛尔恋恋不舍地与马告别,住进作为新时代象征的牧民新村。

康伟表示,影片的四个部分虽然音色不同,却是和谐统一的四个乐章,组成了直抵人心的交响。

折射时代变革风貌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表示,看过不少讴歌改革开放40年伟大成就的作品,但像《远去的牧歌》这样独具慧眼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不空喊一句口号,全凭人物情感和思绪在特定情境和生动细节中的自然流淌,折射出时代变革风貌和一个民族精神变迁轨迹且如此具有视听语言心灵震撼力的,委实不多。

《远去的牧歌》以散文化结构和诗化品格取胜,其独特的美学品位值得称道。以“冬”“春”“夏”“秋”四季结构了近40年改革开放中哈萨克族牧民精神世界发生的深刻嬗变。

“冬”寒,象征着传统的游牧生活转场的天灾人祸给牧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巨大压力,并由此强烈呼唤变革的发端;“春”暖,象征着改革大潮对传统游牧生活的震荡给老、中、青牧民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带来的冲撞和变化;“夏”热,象征着改革巨浪的推动,令传统游牧文明必然向现代文明过渡转化的历史发展趋势;“秋”实,象征着改革开放结出硕果——牧民新村的现代文明生机勃勃。

仲呈祥评价,这种结构,不靠强情节,不靠巧误会,言简意赅,凝练节制。

《远去的牧歌》剧照。

人物设计故事结构巧妙

一级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民族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马维干认为,《远去的牧歌》在人物设计和故事结构上突出了一个“巧”字。短短的90分钟影片里,40年、4次转场、两个家族、三代人,钩织出一幅哈萨克族牧民40年发展变迁宏伟的时代画卷。

影片没有直白地说出“改革开放”这几个字,也没有一处出现此类的标语和口号,却通过精巧设计的剧情和人物,以及时代进步在生活中表现的细节,把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观众面前,“艺术化”地歌颂了改革开放。

马维干介绍,影片的“巧”还表现在它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把握上,没有用新与旧、传统与现代这样的概念去褒贬哪一种文化,而是去“展示”它们不同的魅力,即使对羊皮别克这个满脑子“生意”和“发财”的商人,影片也没有褒贬他的对错。毕竟羊皮别克代表着市场经济在草原上的渗透和发展,给牧民们带来了经济上的实惠。

人文情怀叙发展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海洲表示,影片在详陈固化日常生活中的传统之外,叙事中间也藏而不漏地反映着社会的变化。

王海洲介绍,在影片《远去的牧歌》中,八十年代的游牧村落已经有了广播站,当时人们出行主要靠的是马匹。在上世纪90年代、2000年代中期,T恤衫、牛仔裤穿在了年轻人的身上,手机也用在了青年的手中。交通工具方面,摩托车驰骋在草原、进了牧区,做生意、先行富裕的羊皮别克开上了汽车,而做边贸生意可以赚钱的风声也传到了草原,撩动着牧民的心思。

胡玛尔的孙女博兰古丽,在大雪中诞生,在春天中成长,在夏季考上大学,在收获的秋季,她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回到家乡,是她在关键时刻说服爷爷接受时代的变化,结束游牧生活。博兰古丽的成长线,勾勒出草原新生一代的生命轨迹,进而让影片形成了自己的时代流动感。

“立足美丽新疆,讲述新疆故事,展示社会进步,阐发人文情怀,《远去的牧歌》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王海洲说。

  • 上一篇:【四好农村路】托克逊县: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农民吃“旅游饭”走“富裕路”
  • 下一篇:新疆秋季天凉旅游“热” 赏玉观石免门票哪款让你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