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心网讯(通讯员 巴依尔)2017年1月31日,博州蒙医医院副院长刘珍玲离开3岁的女儿和年迈的父母,来到精河县托里镇乌兰旦达盖村开始了一年的“访惠聚”驻村工作。驻村后,她全身心投入工作,入户走访、熟悉村情、体察民情,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用心用情服务群众,逐步成为大家认可的“第一书记”。
村支部书记逐步认可的“第一书记”托里镇乌兰旦达盖村距精河县托里镇16公里,是汉族、蒙古族组成的农业村队,村党支部书记那玛是一位在村支书岗位上工作23年的老支书,在托里镇具有一定影响力。同时这位书记也因“敢碰硬、脾气大”而贴上了“难合作”的“标签”。在与这位老书记交往的过程中,刘珍玲敏锐地发现了与那书记合作的契合点,那就是认工作、认能力,只要一心把工作干好,一切皆可商量。这对于一位有基层工作经历、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的行政副院长而言,应该是有一定“底气”的。为此刘珍玲从小事做起,主动参与村上的一些琐事,帮助修订本村一村一品发展规划、美丽乡村项目上报、节日庆祝活动策划以及外宣信息的修改与撰写,短短一个多月,乌兰旦达盖村变得“小有名气”了,州以上外宣上稿近10篇,在工作群中,迟报漏报的点名中渐渐没了乌兰旦达盖村。
驻村工作开始后,刘珍玲针对业务干部农村工作经验严重不足的现状,手把手教着干、带着干。3月初的一个夜里,刘珍玲加班到凌晨4时,晚上带班的老书记看到那一幕时说:“工作就是要领导带着干才行!”
乌兰旦达盖村工作上、环境上的变化让老书记逐步认可了这支工作队,认可了这个“第一书记”。
队员们一致信任的“第一书记”2015年3月,刘珍玲由博州卫生局办公室主任转任博州蒙医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分管党建、行政等方面的工作。而此次驻村的队员均为专业人员,日常与刘珍玲在工作方面交集较少。在驻村工作之初,因不适应、相互不了解,大家在生活、工作方面显得“无所适从”。为了使队员们有一种归属感,刘珍玲在工作队中及时建立了“关心关爱”机制。刚驻村的第一周,工作队中年龄最长的一位干部过生日,刘队长亲自下厨准备了一桌饭菜,队员们很快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专业干部驻村,“跨界”是摆在全体队员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为尽快使队员进入工作状态,刘队长在学习方式方法上巧用心思,用考学、领学、带学的方式,进行速成式、滴灌式和个性化教育,通过每天一次集体学习,给队员们提供了一个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你不懂我讲解的良好学习氛围。在刘院长的带领下,队员们逐步知道自己该如何干了,思想通了,工作也顺了,工作队的工作也逐步得到了上级“访惠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认可。在托里镇“访惠聚”工作3月份排名中位列第3,他们制作的“六位一体”联系方式及入户签字的挂历在精河县全县推广。
村民们愿意交流的“第一书记”刘珍玲对待工作比较较真,因此对“六位一体”的干部相对比较严格,有时候因工作上的事情还会“黑脸”,但对村民却总带着笑容,把村民的事牢牢记在心里。李学生是本村一位74岁的老人,9年前因脑溢血造成半身不遂,由于不能独立行走,老人基本不出家门。刘珍玲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老人因患灰指甲拔甲后伤口长期不愈合且又感染足癣,这件事让李学生全家很揪心,刘珍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主动联系医院皮肤科专家商量治疗方案的同时,还为老人订购了一辆轮椅。当工作队把轮椅送到了李学生家,刘书记也开心地笑了,感慨地说:“村民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就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