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心网讯(通讯员 柳鹏):“老爷子”、“丫头”、“弟弟”、“妹妹”、“儿子”,大家都知道这是有血缘关系的亲情家庭中的称呼。可在额敏县的一户人家里,家庭成员有4个民族组成,且没有血缘关系,这样的称谓在这个家中随时可听到。这个家庭,就是马新华一家。
马新华是回族,今年54岁,是额敏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车管所的民警;丈夫米吉提·阿不都热西提是维吾尔族,今年58岁。夫妻俩有一个74岁的汉族“爸爸”杨吉春和42岁的哈萨克族“弟弟”叶尔木拉特·克孜尔汗以及38岁的“妹妹”沙依拉古丽·阿哈依。为何4个民族成了一家人?说起这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就要从15年前开始追溯……
“父女”缘
2004年10月,额敏县迎来了入冬的第一场降雪。位于县郊的街道上,一位老人衣衫单薄地徘徊着,袜子裸露在外。下班回家的马新华,看到老人后,没跟丈夫商量就将老人接回了家。丈夫知道后,不但没有责怪她,还特意进厨房为老人做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汤揪片。
这位老人就是他们的汉族“爸爸”杨吉春,膝下无儿无女,老伴2003年过世后,他无依无靠,平时靠打零工、捡破烂,勉强维持生活。
马新华夫妇对他说:“以后你就和我们住吧,这里就是你的家。”
“‘爸爸’刚来我家时很拘束,我就想办法了解他的爱好。”马新华说,为了让老人安心住下来,她了解到,老人喜欢养鸽子和狗,丈夫特意买了几十只鸽子和一条狗,每天早晨和老人一起喂食、看鸽子,在相处中增进了彼此的感情。还把母亲接来陪老人唠家常,时间长了,老人性格变得开朗了。
马新华说:“在生活中,我和丈夫称老人‘爸爸’,家里做饭时,尽量合‘爸爸’口味,让他吃得可口。为了让‘爸爸’开心,我们也过春节。记得第一个春节时,我特意做了一桌子饭菜,儿子还给‘爸爸’敬了一杯红酒,亲切地称呼他‘爷爷’,当时,‘爸爸’热泪盈眶。”
有一天,杨吉春语重心长地对马新华说:“你是好人,可我老了,不中用了,时间长了会给你们添麻烦,我想出去单过。”
听到老人的话,马新华心平气和地说:“您就是我的‘爸爸’、孩子的‘爷爷’,我们给您养老送终,这里永远都是您的家,您就放心吧。”见马新华真心地疼爱自己,杨吉春又住了下来。
人老了难免会有这样或是那样的病。2005年9月30日,杨吉春突发高血压,马新华和丈夫顾不上劳累,迅速将他送往医院。由于抢救及时,杨吉春连续打了10多天的吊针才脱离了危险。这一病,他的身体状况大不如以前。
同年冬天,杨吉春在家不慎摔倒,腿骨骨折。马新华送杨吉春去医院时,他执意不去,马新华诚恳地说:“‘爸’,谁一辈子没有个碰碰磕磕的,这点小伤算什么?会好的,别往心里去。”说着就和丈夫将杨吉春送到了医院。
经诊断,杨吉春需要马上做手术。在去手术室的路上,杨吉春流着泪说:“新华啊!你们对我这么好,我这一辈子真是遇上好人了。”
由于年纪大了,恢复较慢,杨吉春很长一段时间不能下床,马新华就为他擦头洗脸、端屎倒尿,一伺候就是小半年。
邻里们都感叹:“老杨命好啊,就算是亲闺女、女婿也不一定能做到这样。”
为帮家里减轻负担,杨吉春非要出去工作,马新华有个开饮料厂的朋友知道这事后,就邀请他去做门卫,鉴于离家也近,马新华就同意了。
“‘爸爸’赚的钱,我都用他的名字存到银行,已有六七千元了。”马新华说,回忆起这些年相处的点滴,人们都说是我在赡养老人,却不知这些年一直是他在照顾着我和这个家,有时我加班回来晚了,“爸爸”总是站在门口等我。有一次下大雨,“爸爸”冒着大雨到单位给我送伞,他的裤子都湿了一半,让我很感动!这么多年,已经习惯有他在了,这种感觉既是友情又是亲情,是很多东西替代不了的。
“弟妹”情
马新华家不富裕,丈夫米吉提·阿不都热西提1993年停薪留职后一直没有工作,有时做点小生意贴补家用,家里的开支基本都依赖马新华的工资。但即使这样,都没有减少马新华对困境群众的帮助。
霍吉尔特蒙古民族乡村民叶尔木拉特·克孜尔汗和郊区乡锡伯特村村民沙依拉古丽·阿哈依结婚后,有一个8岁的儿子,一家人靠租房打工生活,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2014年9月,马新华得知情况后,主动和他家结为亲戚,并接到家中,免费食宿。从此,马新华家又多了哈萨克族新成员。而叶尔木拉特·克孜尔汗夫妇也多了一个回族“姐姐。”
“是一家人,就得相互照顾。”马新华说。
为帮助“弟弟”“妹妹”找到就业岗位,马新华四处打听,多方联系,得知县环卫处招聘一名驾驶员,通过协调,让有驾驶技能的叶尔木拉特·克孜尔汗有了理想工作,每月有了2700元工资。
鉴于“妹妹”沙依拉古丽·阿哈依体弱多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今年3月,马新华得知额敏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要招保洁员,就积极向领导推荐,让“妹妹”也有了一份保洁工作,每月2500元工资,减轻了家庭负担。
今年,叶尔木拉特·克孜尔汗的儿子拉拉提·叶尔木拉特到了上学的年龄,按照有关规定,要到户籍所在地上学,但考虑到家庭的特殊情况,马新华多次向教育部门申请协调,让拉拉提·叶尔木拉特在县四小上学。
叶尔木拉特·克孜尔汗说:“马大姐对我们太好了,住在他们家,一年节省5000多元房租费用不说,还免费吃饭,这份恩情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母子”爱
2012年,新疆兵团第九师165团12岁的吾拉孜别克在额敏县第二中学上初一,父母不幸双亡,那段痛心的日子里,让吾拉孜别克失去了经济来源,产生了辍学的想法。
马新华在同事口中得知情况后,及时将其领到家中,像儿子一样关心照顾,并承诺每月资助200元学习费用,让吾拉孜别克放弃了辍学念头。
开学时,马新华领着吾拉孜别克到商场购买了衣服鞋子、床单被套、毛巾牙膏等生活用品,还和校方联系,解决了住宿和就餐问题。
这之后,孤儿吾拉孜别克不仅有了温暖的“第二个家”,同时还有了一位回族“妈妈”,每逢周末节假,他就常去看望马新华及家人。
就这样,马新华一直资助吾拉孜别克完成了初中学业,到了高一下学期,吾拉孜别克觉得学习成绩不理想,想上技校,学一门手艺,将来好成家立业。
为圆吾拉孜别克的技校梦,马新华又联系第九师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根据个人志愿,选学了畜牧专业。这期间,马新华从未间断过对吾拉孜别克的关爱。
说起这些年马新华的关爱,心存感激的吾拉孜别克言语间充满感动,等我以后有能力了,一定要报答“妈妈”的恩和情。
马新华则表示,作为吾拉孜别克的“妈妈”,我的责任还大着呢,等我帮这个“儿子”成家立业了,心里才踏实。
多年来,马新华用平凡的人生默默地书写着人间大爱,并赢得了各族人民的认可,先后被评为“新疆公安机关交警系统民族团结标兵”、“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地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获得地区第二届道德模范提名奖;额敏县首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个人”等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