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沙雅10月3日讯记者刘毅从近日中国工程院主办的2018年无膜棉现场观摩会上获悉:无膜棉优质高产科研项目自去年在沙雅县成功试种新品种“中棉619”无膜棉以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及其科研团队经过不断尝试,无膜棉种植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无膜棉种植技术日趋成熟。
“今年试验田棉花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达到或超过‘双30’标准,更适合高端纺织业需求,无膜棉早熟、耐盐碱、耐低温等特性表现更加突出,科研团队将根据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无膜棉品种进行进一步改良。”喻树迅说。
目前,全区棉花种植面积已超过3000万亩,地膜覆盖率达100%。自上世纪80年代全区开始大范围推广使用地膜覆盖技术以来,在大幅度提高棉花产量的同时,地膜污染的形势日趋严峻,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不仅破坏土壤结构、降低耕地质量,还影响了棉花的商品属性,降低了生产效益。
“我们将通过改良棉花品种,来彻底解决地膜污染问题。”喻树迅说,目前的地膜棉生产方式与现代农业要求不相适应,研发适合无膜栽培的棉花品种、探索新的栽培管理模式,对于新疆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这正是喻树迅院士及其科研团队的重要工作。喻树迅介绍,今年的“中棉619”无膜棉种植过程经历了大风、低温等不利天气的影响,亩产依然达到320公斤,非常不易。补栽后的“中棉619”早熟特性表现明显,只比普通地膜棉补栽品种的产量相差大约5%。
同时,经过不利天气的考验,暴露出的问题也为科研团队今后的科技攻关指明了方向。“无膜棉耐高温特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喻树迅说,目前,科研团队正在根据新疆气候变化特点,将耐高温和高产性状转移到“中棉619”上,使其能避过早春晚秋的低温和中期高温导致的蕾铃脱落,进一步实现稳产、高产、优质。
“下一步,我们将联合土壤、机械、栽培、农业经济等多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逐步形成完整的无膜棉生产体系和标准,为无膜棉的大面积推广积累经验。”喻树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