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记者/米日古力·纳斯尔
馕是新疆人的生活必需品,新疆人可谓“无馕不欢”。它是餐桌上的主角,是游子远行时鼓起的行囊,更是一张鲜活独特的新疆名片。
近日,一款“博士馕”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它有何独特之处?为什么要叫“博士馕”呢?带着疑惑与好奇,记者采访了“博士馕”打馕车间创办人、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自治区团委学校部副部长伊明江·买买提。
伊明江今年1月来到和田县塔瓦库勒乡阿特贝西村,担任这个深度贫困村的第一书记。4月中旬,他梳理出村里最困难的17户贫困户。“贫困户的女主人没有办法外出务工,也没有什么技能,怎么脱贫呢?”他召集村干部一起商量,想办法帮助她们尽快脱贫。办缝纫社、管理集体土地……思来想去,伊明江眼前一亮:馕的市场需求量这么大,可以在馕上面做文章。
没有场地,就找农户的房子改造;没有资金,就四处筹集。就这样,阿特贝西村打馕车间4月下旬开建,6月1日正式运行了。目前,打馕车间里的员工从试运行时的5人增加到19人,其中17人来自贫困家庭,馕坑也从试运行时的1个增加到7个,日产量从300个增加到现在的3000个。
“刚开始工作队队员到乡里去推销馕,现在每天有客户上门购买,每天的馕一销而空。”伊明江骄傲地说。
“以前我们只会自己打馕自己吃,根本没有想过馕还能进超市。现在我每天早上起来哪都不想去,就想来车间打馕。”打馕车间员工米日古丽说,“以前没想过自己每月还能有固定的收入,现在自己赚了钱,心里很舒坦。”伊明江说,打馕车间的员工月收入近2000元,馕改变了这些农村妇女的生活,也让她们多了一份自信。
说到“博士馕”的特点,伊明江侃侃而谈:“打馕车间用的水是玉龙喀什河上游冰山雪水净化后的水,配方是和田民间传统食补配方,既养胃又有助于睡眠;馕坑是传统盐碱土馕坑,保持最原始的口感……”
“是我们的博士书记带领我们创办了打馕车间,我们希望村里的孩子们吃着‘博士馕’长大,以后也能像伊明江一样优秀,到北京读大学,读到博士。”车间女工们打趣道。
伊明江在他的驻村日记中这样写:经得起平凡,才能成就伟大。我愿意把时间花在实实在在的事情上,滴水石穿,通过点滴小事,让村民敞开胸怀拥抱我们,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打馕车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已申请了项目资金,计划明年建设标准化的打馕厂房,馕坑数量将增加到30个以上,就业人数可以超过100名。”对于未来,伊明江充满自信地说,“我们计划创办打馕培训中心、开发馕品种,对馕产业进行深度布局,把阿特贝西村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打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