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师徒讨论会在库车县阳明小学举行,12名各学科的宁波援疆教师和他们所带的本地教师徒弟就如何开展好教学工作开展讨论,语文教师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书写、美术教师论儿童画创作、英语教师说口语入门……全学科“组团式”教育援疆成为阳明小学最大的办学优势,这个金秋学校一开学,便吸引了281名学生入学。
除了推广全学科“组团式”教育援疆,浙江省第九批第二期援疆教师的选派范围还涵盖了从幼儿园、中小学、中职学校到大学,形成了“全链式”组团教育援疆模式,进一步叫响了浙江教育援疆品牌,为提升阿克苏地区教育水平、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全学科组团“传帮带”
库车大峡谷红色的岩石和东海之滨的白色浪花,巧妙组合的图案刻在库车县阳明小学的教学楼上,象征着甬库互结友好之意,就像来自宁波市的12名各学科教师和21名库车本地教师组成了这所学校的教师队伍。
库车县阳明小学是宁波市全额援建的“交钥匙”项目,今年秋季第一次对外招生。8月31日,该校281名小学生身着汉服,面朝先圣王阳明,在老师的带领下,用毛笔稳稳地写下“人”字,正式开启求学之路。“‘开笔礼’这项仪式是古代启蒙教育之初举行的拜师礼,这是援疆教师给我们带来的理念,让孩子从小就传习中华传统文化,铭记师恩。这也意味着我们向援疆教师学习的开始。”库车县阳明小学副校长王鹏飞说,她在库车县从事小学教育10余年,这是她第一次到一个完全新建的学校教书,正从一点一滴向援疆教师学习。
库车县阳明小学是浙江教育援疆的新亮点,从校长到各学科老师,形成了全学科“组团式”援疆,宁波市名校长、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万银巨担任库车县阳明小学校长,从宁波选派的12名优秀教学骨干教师和库车县名师、骨干教师,以及有艺术体育专长的教师一起组成了首批教学力量。“学校采用小班制教学,课程设置以学生的全面发展规律和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注重阅读习惯的培养、习字书法的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淀,从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教材与宁波学校同步。”万银巨说,以前教育援疆可能会选择重点学科教师参与,而这一批不仅有语文、数学、英语教师,还有音乐、美术、体育教师,就是要把宁波的教学模式带到库车,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
周雪是库车县阳明小学的一名班主任,也是一名语文教师,刚刚大学毕业便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这让她倍感压力,但是在援疆老师的帮助下,周雪渐渐适应了自己的身份。“在语文教学上,援疆教师裘杰峰是我的老师;而在班级日常管理上,各学科的老师都是我的老师。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也得到了孩子和家长的赞许。”周雪说。
全学科“组团式”援疆不仅在库车县阳明小学落地,还出现在阿克苏地区各县(市),用全学科教师助力一个学校,更能推动学校全面发展。
“全链式”传播先进理念半个月前,唐亮还是杭州市紫阳幼儿园的副园长,紫阳幼儿园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不折不扣的“老杭州”幼儿园;而现在,作为教育援疆人才,唐亮担任起阿克苏市之江实验幼儿园的园长。之江实验幼儿园由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全额投资援建,2018年6月20日正式交付,硬件设施完备,却还未投入使用。“我来到这里的作用,就是从幼儿园装修设计、教学仪器设备、环境塑造等多方面从零开始,打造一家有杭州和阿克苏特色的现代化幼儿园,打造阿克苏幼儿教育的样板。”说起援疆使命,唐亮信心十足,她从未想过一个幼儿园教师也能加入援疆人才的队伍中,这更坚定了她履行好使命的信念。
像唐亮一样的援疆教师有很多,从幼儿教师到大学教授,他们肩负使命,致力于教育援疆。杭州师范大学附属阿克苏市高级中学副校长沙汀是第九批第二期援疆教师,来到学校后,他积极了解学校发展状况和学科建设,已经规划出下一步工作计划。沙汀说:“不仅要把上一期援疆教师的工作继续做好,还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一腔热血奉献给阿克苏的学生。”
今年以来,浙江省加大教育援疆力度,增派了475名在职教师赴新疆支教,其中38名高校教授、副教授已于3月、4月先后来到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阿克苏校区,这次437名新增援疆教师以普通中小学教师为主,加上126名第二批援疆教师以及短期进疆的柔性援疆教师,总数已有600多人,规模位居全国19个援疆省市第一,为打造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链式”浙江教育援疆新模式注入了新生力量。
阿克苏教育学院援疆教师张明用一周时间对新一批参加地区(含兵团一师)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的学员进行了摸底测试,他发现这一批学员的语言能力明显变好,这给他制定教学计划打好了基础。张明说:“援疆教师来到阿克苏,就是想把自己的力量献给阿克苏的教育事业,为阿克苏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全系统助力水平提升
“‘传帮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在大家一起努力下,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共同进步。”9月15日上午,柯坪湖州小学“红沙子工作室”师徒传帮带结对仪式上,援疆教师沈华斌和柯坪湖州小学教师张娅、刘哲宇结为教学师徒。当天共结成了15组师徒,这意味着援疆教师的“传帮带”一直在延续。
沈华斌在仪式上说:“作为师傅,我要做到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在教学上、在师德上、在业务技能上都要作出表率。我也要向学校的年轻教师学习,学习你们充沛的精力、旺盛的工作热情、敢于创新的精神,因此‘传帮带’是相互的。”
第九批教育援疆人才到位后,“传帮带”成为教育援疆的高频词,阿克苏地区各县(市)纷纷成立了“红沙子工作室”“红石榴工作室”“姚仁汉名师工作室”“青蓝工作室”“红柳工作室”等一批名师工作室。工作室不仅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引进所在学校,还以点面结合的方式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传递教育智慧,扶持科技教育,打造学校特色,推动学科建设。
以杭州师范大学附属阿克苏市高级中学的“青蓝工作室”为例,学校充分发挥工作室的“传帮带”作用,发挥援疆教师的引领作用,邀请援疆教师对新教师进行理论提升并进行实践指导。在教育教学中,援疆教师还利用他们的学术优势,通过开展学术讲座、公开课、听评课、研课赛课等多种形式对老师进行大力指导,多位教师在参加各级各类大赛时获得荣誉。
“如今,‘青蓝工作室’已经成为阿克苏地区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工作室,我们也在援疆教师的帮助下,成长为适应现代教学方式的教师,工作室也得到了阿克苏地区教育界的认可。”该校党支部书记王能靠说,在“青蓝工作室”的影响下,学校运用“互联网+”思维,建成杭阿远程互动教室,建立“智慧+空中丝路课堂”,开展远程专题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大幅度降低了培训成本。
通过教育援疆,一个个名师工作室不仅带活了阿克苏当地的教师队伍,还将浙江后方的资源运用到学校建设上,让一批批带不走的教师队伍成长起来。第九批第二期教育援疆团团长张忠说:“坚持‘援疆一批人才、带出一批人才’的理念,之前的援疆队伍已经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现在‘输血’变成了‘造血’,实现了‘人才顶岗’向‘人才帮带’的转变,充分发挥了援疆人才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和智力援疆项目的助推作用,为阿克苏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张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