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殿元(左)在大棚指导果树栽培
都市消费晨报讯(文/记者秦金俐图/受访者提供)10月17日是重阳节,69岁的蒋殿元一直有一个心愿,在这天与老伴去红山公园登高赏菊。遗憾的是,这个心愿并未实现。
因为乌鲁木齐达坂城区一些农户种的“吊死干”遇到了麻烦,蒋老几天前去帮他们解决,没按原定计划返回家中。
吊死干(树上干杏,吊死干杏)俗称小金果,新疆特产,因其熟后不落,成熟于树上的鲜杏受夏季炎热气候的蒸腾,受干燥季风的吹拂,慢慢于树上自然风干。因为农户们之前浇水太多,很多杏子掉落,大大影响了产量,蒋殿元得把果园挨个跑一遍,指导农户怎么排水、翻土,让地里的水快点蒸发掉,最大限度地保住剩下的果子。
蒋老退休前是自治区林业厅的高级园艺师。从2008年起,他作为乌市老龄委开展的“银龄行动”援农专家,到达坂城指导建蔬菜大棚、种植果树,一干就是10年。春秋他在田间地头忙碌,冬天他的身影又出现在乡村的农业技术培训课堂上,“想干的事太多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他感叹。
蒋殿元(后左三)与“银龄行动”的专家们
在达坂城建起200多座蔬菜大棚
在达坂城,东沟乡和西沟乡是杏树种植集中区,有上千亩。3年前开始,蒋殿元手把手教农户嫁接“吊死干”,可以说每一块地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几天前,当蒋老踏入这片熟悉的土地时,眼前的一幕让他有些心焦:很多干杏掉落在潮湿的泥土地上。
他慢慢捡起一捧掉落的杏子,眉头紧皱,不断低声细语:“太心疼了,多可惜!”他算了一笔账,正常情况下,一颗杏树可结出80公斤干杏,目前市场价每公斤108元,一棵树就能为农户带来收入8000元,一亩地可种300棵,正是看到了客观的经济收入,这些年来他坚持在达坂城推广“吊死干”的嫁接技术。目前已经实现了大面积种植。容不得片刻犹豫,他赶紧把农户们召集起来,给大家传授排水技术。
虽然蒋殿元2007年退休,但退休生活更忙碌。2008年他作为“银龄行动”专家,到达坂城义务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当时他发现,达坂城还没有蔬菜大棚,农牧民们冬天大部分只吃萝卜、土豆等冬储菜,市场上的绿叶菜很贵。蒋殿元就有了目标,要在这里建蔬菜大棚。这个想法得到了当地的支持。
要在一片300亩满是石头的戈壁滩上建大棚谈何容易。蒋殿元组织人先挖石头,挖到60厘米深度,然后再用从山上拉来的土填进去,光做前期工作就用了好一段时间。大棚的搭建、组装等他都亲自监督。经过4年的建设,一座农业生态示范园拔地而起。蒋殿元还记得,2012年大棚里冬天小白菜、西红柿、青辣椒等蔬菜首次在当地上市时,因为便宜品质又好,引起了抢购热潮。如今,当地的大棚蔬菜完全能满足本地居民需要,而且还卖到了其他地方。
不仅建示范园,蒋老指导建设的大棚在达坂城遍地开花。一个他在大风区建大棚的传奇故事至今在达坂城流传。
2012年,他去一个牧区走访发现,当地牧民买菜十分困难,尤其一下雪交通不便更是难上加难,就动了在这里建蔬菜大棚的心思。可他的想法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这里处于大风区,10级以上的风很常见,大棚如何在这里站得稳?当时建一个大棚要花4.7万元,不能让钱白白打水漂。
刚开始,蒋老心里也有些犯嘀咕,他找到林科院的专家请教,商讨后大家认为,在选择材料、紧固措施上想办法,完全可以建起抵御10级以上大风的大棚。但这毕竟停留在理论层面,谁也没尝试过。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他给当地政府保证,如果建成的大棚倒掉,损失他全部承担,并给对方写下了保证协议书,保证5年不会倒。在蒋老的严格指导下,3个月后两座大棚在风区建成,在8月种下了第一批蔬菜。10月17日,蒋老的大棚迎来了一场8级风的大考。“当时一些牧民的房顶都吹翻了,我的大棚安然无恙。”蒋老高兴极了。此后,牧民建大棚的积极性高涨,他指导的大棚在牧区随处可见。蔬菜大棚还给了牧民启发,很多人搭建大棚暖圈,用于冬季牛羊育肥。只要请教他,他都会欣然到现场指导。
目前,东沟乡、西沟乡柴窝堡、天山牧场和达坂城示范园,蒋老指导建设的温室大棚达213座,经过升级改造,已经全部实现了智能化操作。
此后几年,蒋老又在达坂城各地推广特色林果业和反季节温室种植果树、花卉,指导农户种植葡萄、红枣、草莓、玫瑰等。帮助农户解决种植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这里的庄稼和人让他牵肠挂肚
“银龄行动”对专家的要求是,一个月到受援地指导4次就可以达标。“我一个月就一次,因为30天我全都在这儿。哈哈……”蒋老开玩笑说,农忙季节,他一两个月回不了家是常事。农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太多,他根本走不开。他说,虽然是义务指导,但这里的庄稼果树浸透着自己的心血,每一株都像自己的孩子,让他牵肠挂肚。
蒋老有痛风,有几次他正在农田里奔波时,痛风发作疼痛难忍,他硬是咬着牙挺了过去。“农户的事更着急,不能耽误。”他说。蒋老一年到头在基层,让家人很担心。“我和儿子也曾劝过他,年龄大了,该歇歇了,出去转一转,享享清福多好,可他从来不听。后来我们看他干得特别开心,就想着,只要他高兴就好。”蒋老的老伴说。
一次意外让蒋老的老伴现在想来都异常揪心。2013年,蒋老指导工人搭建大棚,不小心从2.5米高的架子上摔了下来。“多亏下面是翻好的土地,松软,人没事,眼镜摔碎了。”她说,出事后丈夫怕她担心没敢告诉她,后来才听人说起这事,她又气又心疼,对他一顿数落。
曾有一些企业以高工资邀请蒋老去进行种植技术指导,但他都拒绝了。以前有个老板曾邀请他带着学生去果园指导500棵果树的剪枝,一棵树30元,一天就能干完。“我要靠技术在外面挣钱很容易,可这里的农户更需要我,专心把这里的事做好才是头等大事。”他说。
农闲时蒋老主要的工作就是为农户和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多年来,他在达坂城乡镇、乌鲁木齐县举办培训班24次,指导近千人。
雨天一身泥,刮风一身土,与农户同吃同劳动,蒋殿元却乐在其中。每年工作任务快结束,就有农户请求他,“蒋老师,你明年一定还要回来呀,我们离不开你!”听到这些话,他心里暖暖的,他说:“大家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大家了!只要这里需要,我就待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