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自治区教育厅“访惠聚”驻村工作记事
现代化养鸡合作社内,已育肥的林下走地鸡正等待出栏上市;新建的休闲文化广场霓虹闪烁,各族村民欢歌起舞;温馨整洁的农家小院里,涌动着和美的生活气息……10月中旬,记者走进自治区教育厅“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所在地——库车县玉奇吾斯塘乡,发现这里产业兴,乡村美,贫困户奋力脱贫的身影正展现出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美丽庭院”建设刷新乡村“颜值”
推开玉奇吾斯塘乡玉奇吾斯塘村村民依米提·斯提家的大门,迎面看到院子里摆放整齐的一盆盆绿植,格外好看。
今年9月,依米提的家被评为村级“美丽庭院”,蓝底红字的荣誉门牌让一家人引以为豪。
屋内沙发、茶几、电视柜等现代化家具一应俱全,屋外庭院里胡萝卜、辣椒长势喜人。“今年开春后,村委会请来专家教我们种大棚蔬菜,自家吃不完我们还拿到巴扎上卖了呢,一年增收3000多元。”作为“美丽庭院”示范户,依米提和其他19个家庭还获得2000元打造庭院经济的奖励资金。
该村“美丽庭院”评选活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庭院“洁化、序化、绿化、美化”为评选标准。
一面小小的荣誉牌,牵动着全村人的心。为了得到这份荣誉,2年来,全村每个人都在努力。“庭院里圈养牛、羊牲畜,房前屋后种菜、种花。”这是村民热孜万古丽·尼亚孜巧打时间差、发展庭院经济、脱贫致富的生动写照。
“美丽庭院”评选活动开展以来,村民也自觉行动起来,不仅刷新了自家庭院“颜值”,就连家门前的马路、沟渠也不乱扔垃圾了,村子呈现出一派文明和谐之景。
与打造“美丽庭院”同步进行的还有住宅区、种植区、养殖区“三区分离”及“户改厕”建设项目。
“互联网+”助力村民增收
10月15日,玉奇吾斯塘乡喀拉苏村村委会一间办公室里,一群年轻人正忙着称核桃,地上摆着十几个纸箱子,工作队队员帮着写快递单。
1年前,这个名为“喀拉苏青年果脯”的网店正式成立,在工作队队员们的指导下,喀拉苏村的年轻人开始通过手机微店、朋友圈向全国各地直销村里的无公害纯天然农产品。
去年,虽然村子里的核桃产量很高,但是销路并不好。工作队队员在微信朋友圈上发了图片和感言,许多朋友纷纷留言询价,有的当时就发来了收货地址。这给了工作队队员们很大的信心。
“脱贫致富要把先进的理念传授给村民,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和平台,鼓励和引导村民主动创业。”带着这一想法,工作队把村里几个责任心强,在农产品销售上有经验,愿意做电商的青年召集起来,进行培训。
不久,以80后、90后几个年轻人为主参与合作的“喀拉苏青年果脯”网店应运而生。“我们希望通过喀拉苏网店把村里无公害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带动村民增收。”网店负责人艾尼瓦尔·玉素甫告诉记者。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工作队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年来,网店累计销售各类特色农产品124吨,为村民增收200余万元,“喀拉苏青年果脯”网店走出了一条线上线下同步发展的经营之路。“互联网+”的经营思维在村民中不断传播,村里更多的香梨、红枣等特色绿色农产品像核桃一样,走出村、走上网,销往全国各地。
巧打产业扶贫“特色牌”
“阿村”林下特色麻鸡、“阿村”土鸡蛋、“阿村”核桃……在库车县玉奇吾斯塘乡阿热吾斯塘村,以“阿村”为品牌的特色农产品正“飞”往全疆各地及内地省市,该项目2年里为当地村民实现增收30余万元。
实现农产品品牌化销售是自治区教育厅驻库车县玉奇吾斯塘乡阿热吾斯塘村“访惠聚”工作队的扶贫措施之一。阿热吾斯塘村是自治区级贫困村,村里耕地面积少,村民劳动观念相对落后,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和产销对接机制,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成为工作队特色产业扶贫的新亮点。今年,工作队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150万元专项资金,与库车县2家农民合作社建立养驴合作关系,积极推广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的新模式,鼓励贫困户参与养驴;对没有能力养殖的贫困户,以入股分红的形式,吸引他们参与养驴项目,实现脱贫增收。
同样,在排孜阿瓦提村,工作队实施的产业扶贫也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今年,工作队组织贫困户利用棉花地套种小拱棚蔬菜,成立“扶贫蔬菜种植合作社”。合作社发挥乡农技站技术指导优势,提高蔬菜种植技术,实现了“集约化家庭版”蔬菜种植,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