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实施,脱贫攻坚各个战场上,激荡起摆脱贫困、共奔小康的磅礴力量。新疆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国家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5年来,特别是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谋划推进,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举措,在全疆“四位一体”的扶贫大格局中,我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新疆经济报记者何玲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安徽省援疆指挥部把就业作为助力皮山县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推进,如今,通过转移就业、引进产业方式,帮助众多贫困家庭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目标。
10月31日,记者了解到,根据受援地实际情况,安徽省援疆指挥部率先为皮山县打开务工就业脱贫之门,积极实施“千人赴皖就业计划”。
受益于“千人赴皖就业计划”,皮山县木奎拉乡阔纳巴扎村村民布再娜甫·买买提图拉,通过劳动力转移,在安徽省的淮北华孚色纺有限公司实现了就业。
布再娜甫·买买提图拉,高中文化程度,普通话讲得好,很快脱颖而出,短短10个月就当上了纺织班班长。
“现在,我除了每月给父母寄钱外,工资卡上已有2万多元的存款了。”布再娜甫·买买提图拉开心地说。
布再娜甫·买买提图拉的努力,也深深影响了她的父母。他们干劲十足,希望通过努力早日脱贫致富。
“今年我家共种了6亩核桃、红枣和玉米,一年纯收入至少5000元;养了2头驴、10只羊,一年也能收入5000元;父亲还为乡中心学校学生送饭菜,每天能挣40元;加上我每年2万多元的务工收入,全家年收入4万元左右,我们家今年肯定能脱贫。”布再娜甫·买买提图拉对记者说。
截至目前,安徽省援疆指挥部共组织转移3111名贫困人员赴安徽省合肥市、淮北市等9个地市15家企业工作。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更多的贫困户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安徽省援疆指挥部还积极推进安徽皮山工业园建设,吸引企业进园区投资兴业,实现产业带动就业脱贫。
去年11月,皮山县固玛镇托乎拉喀什村村民阿布都拉·麦麦提明,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进入位于皮山县的海螺型材有限责任公司工作。“我现在是包装车间员工,每个月可以拿到3500元的工资,能给妻子和孩子买他们喜欢的东西,我非常喜欢现在的工作。”阿布都拉·麦麦提明自豪地说。在安徽省援疆指挥部的帮助下,海螺型材有限责任公司完善了产业链,带动当地2500余人实现了就业。
安徽省援疆指挥部还注入1500万元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帮助皮山县建立“助保贷”政府风险资金池,解决23家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带动60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投入3600万元实施“扶贫羊”“扶贫驴”项目,探索龙头企业+卫星工厂+农村合作社产业发展机制,努力拓宽就业增收渠道。在合肥市举办和田皮山招商引资推介会,引进一批项目落户和田皮山,帮助7000余名青年就地就近就业。
援疆扶贫:为脱贫攻坚注入动力
□新疆经济报记者赵悦
在克州阿图什市,种植户克热木·买提热依木每卖出一批水果,就能得到江苏援疆资金一定数量的奖励补贴。11月1日,看到“连心券”上记录的销售数量,想到今年水果丰产,卖无花果、葡萄的收入比去年又增加了不少,克热木·买提热依木开心地笑了。据悉,去年8月,江苏援克州前方指挥部投入400多万元,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连心券”扶贫新模式,帮助178户贫困户完成了250万个无花果、1万多吨葡萄的销售,实现每户平均增收2000多元。今年,“连心券”扶贫政策推广覆盖至养殖、就业、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为当地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增添了更多底气。
目前,19个援疆省市按照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部署,不断拓宽援疆广度,挖掘援疆深度,强化援疆力度,结合受援地实际,精准发力,有力地激发着当地脱贫“造血”功能及自我发展能力。
在和田地区皮山县,对口援疆的安徽省成功实施易地搬迁扶贫、产业项目扶贫、教育医疗扶贫、就业转移扶贫、结对共建扶贫、文化交流扶贫“六位一体”扶贫模式,助力皮山县51个村11413户43925人脱贫;在深圳援疆扶贫的思路里,不仅仅是提供就业岗位,还要让广大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他们在喀什深圳产业园区里招商建厂,招收当地贫困户稳定就业,架起了脱贫生产线;上海市援疆前方指挥部全力推进产业援疆,把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作为促进受援地贫困群众精准脱贫的主渠道,在为莎车县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动了喀什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脱贫致富;浙江省在援疆工作中突出脱贫攻坚,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以“十城百店”工程带动“疆果东送”,以“百村千厂”工程就近就地解决劳动力就业,促成了贫困地区从单向帮扶到内生增长的转变,实现“就业一人、扶贫一户、带动一村、稳定一方”,再加上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万亩亿元”产业援疆项目,和重点向阿克苏地区2个国家级贫困县倾斜的扶贫援疆“211行动”,为阿克苏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了巨大力量。
眼下,通过精心实施各自制定的精准扶贫援疆方案,在新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援疆扶贫“四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中,援疆力量不断发挥着巨大而又独特的作用,加快了新疆脱贫攻坚步伐。
托里县多拉特乡吉也克村:易地搬迁搬出新生活
□新疆经济报记者张瑞麟
11月1日,阿勒玛力·库尔曼太坐在温暖的客厅里,望着窗外的飞雪,计划着要给孩子做什么午饭。
她家的房子有80平方米,布置得很温馨,屋子外面1.8亩的院落也收拾得井井有条。
阿勒玛力·库尔曼太家在托里县多拉特乡吉也克村定居点,该村是重点贫困村,原居民点位于库鲁斯台草原腹地。
一年多以前,阿勒玛力·库尔曼太一家住在库鲁斯台草原的土坯房里。附近没有学校,也没有卫生院,用水用电都很不方便,房顶漏水更是常有的事。要是家里缺了什么,至少要跑到两公里以外的地方才能买到。因为附近没有卫生院,要是家人生了病,最是让人着急。
2016年,库鲁斯台草原修复工程实施,吉也克村在库鲁斯台草原居住的几十户牧民以生态搬迁形式陆续来到现在的定居点。
“去年我们过上了第一个有暖气的冬天,连我家的羊都有温暖的窝了。现在不仅用水用电很方便,孩子上学、看病就医都就近解决了。”阿勒玛力·库尔曼太乐呵呵地介绍,“我丈夫现在跑运输,我也参加了村里组织的刺绣合作社,家里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好过多了。”
如今,在吉也克村定居点,功能齐全的安居房整齐排列,宽阔平坦的柏油路铺到了家门口,学校离家不远,孩子们每天上下学都很方便,看病再也不用跑远路了,定居点附近就有卫生院。新的农贸市场不但让村民生活更便利,也为村民拓宽了就业渠道,日渐完善的配套设施让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些村民原来一直在心里盼望着的事逐渐都变成了现实。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让众多贫困户彻底告别了贫困,也为他们开启了迎接全面小康生活的新模式。
泽普县布依鲁克乡:卫星工厂托起脱贫希望
□新疆经济报记者任江
11月2日清晨,天空淅淅沥沥地下着雨。闫超一大早就起来了——今天,他要开车去几百公里外的和田市送货。
闫超并不是专职的司机,而是新疆金超鹏家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超鹏家纺)总经理。这些天,农民们忙着收红枣,公司雇的司机也请假回家帮着收红枣了,对方要的货又不能耽搁,闫超就当起了司机。
金超鹏家纺位于泽普县布依鲁克乡,是一个坐落在县道X487线旁的“卫星工厂”。以前,这个大院里很安静,现在,这里比外面的公路上还要热闹——100名工人一起踩动缝纫机,发出“轧轧轧”的声音,就像一首劳动奏鸣曲。
在300多平方米的厂房内,除了整齐摆放的100台缝纫机和操作缝纫机的工人,还有许多女工在分装、打包,她们享受着劳动的快乐,更沉浸在劳动致富的甜蜜中。
温且姆·卡斯木是附近村的农民,今年3月来到金超鹏家纺上班。现在,她每个月有700元的固定工资,其余是计件工资,每月拿到手的工资超过2000元。
29岁的买热木妮沙·阿不来提是从3月18日起到金超鹏家纺上班的。10年前,她曾去内地企业打工,后来因为家庭原因返乡。今年,金超鹏家纺在当地招收员工,她凭借以前在内地企业学会的劳动技能,很快适应了岗位,并当上了班长。现在,除了每个月两三千元的工资,她家还种了6.5亩棉花、5亩麦子、2亩万寿菊,养了牛羊,这些收入加起来,她家脱贫的希望大增。
而且,和以前千里迢迢到内地企业去打工不同,现在,买热木妮沙家离金超鹏家纺的厂房只有1公里左右,她骑上电动车,几分钟就到了,即使走路上下班也只要一二十分钟,她和同村的伙伴们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金超鹏家纺是今年春天开始招收员工的,当时,企业有意识地向贫困家庭倾斜,员工都是附近村的村民。现在,大多数工人每月能拿到两三千元工资。
“今后,我们还要扩大生产规模,计划共购进200台缝纫机,员工要超过300名。”闫超介绍。
这将让企业的发展更加快速,也为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创造了良好条件,让更多的贫困户就业有保障、稳定收入有保障。
如今,在金超鹏家纺的厂房里听到的不仅是一曲劳动奏鸣曲,更是一曲脱贫攻坚奏鸣曲。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驻策勒县策勒乡托格拉克艾格勒村“访惠聚”工作队:让农民掌握增收技能
□新疆经济报记者王玉召
10月24日一大早,趁天气晴好,策勒县策勒乡托格拉克艾格勒村贫困户努尔买买提·买提克热木急急忙忙吃了几口饭,拿着打枣的长杆子就往枣地里赶,临走还不忘叮嘱妻子忙活完了就过去帮忙。
今年种红枣,夫妻俩可没少操心。前一天,努尔买买提摘红枣,不小心踩烂几颗掉落在地上的红枣,妻子心疼地说:“多看着点脚下,今年红枣长得好,踩烂了多可惜。”
托格拉克艾格勒村共有7500亩耕地,近2000亩是红枣,其中骏枣1500亩,五年以上树龄的超过1000亩。
这么多的枣树,多年来没有给农民带来多少收益,主要原因是枣农没有掌握种植管理技术,红枣产量普遍偏低,骏枣平均亩产才150公斤,枣农对种植红枣渐渐失去了信心。去年,努尔买买提家种了6亩红枣,亩产不足300公斤,夫妻俩一下子就灰心了。
今年,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驻策勒县策勒乡托格拉克艾格勒村“访惠聚”工作队根据村里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实际,建立了60亩红枣科学管理示范园,并对枣农进行管理技术培训,以提高红枣单产和品质,帮助村民实现增收致富。
为了把现有的枣树管好,驻村工作队主动联系了新疆农科院园林所研究室主任陈同森,请他对示范园进行跟踪指导,并让果农与林果业技术专家面对面地交流,学习红枣管理技术。
“技术掌握在专家的手上,不如掌握在枣农手上,”陈同森说,“以前,村民自己管理的枣树,大多叶子偏黄发蔫,挂果率低,我们对示范园的枣树施有机肥、降低树体高度、加强花期管理,枣长得又大又好。”
每次驻村工作队组织技术培训,努尔买买提都准时来听讲,有看不懂、听不明白的地方,就追着专家问,一点也不马虎。按照专家的指导,努尔买买提从修枝、施肥、病虫害防治一样一样照着做,他家的红枣产量上去了,商品率也提高了。
“照现在的势头看,今年红枣能卖3000元左右,我和妻子在果园打工又挣了几千元钱。”努尔买买提盘算着今年的收入。
“我们将以红枣示范园为龙头,以点带面,最后达到辐射带动全体村民共同增收致富的目的。”张新杰说,驻村工作队将在村里成立红枣管理合作社,将成片的红枣地集中起来进行管理,提高红枣品质,统一组织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