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心网讯(记者 张丽霞)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那么一个人,遥远地爱着,这辈子无法生活在一起。也许,没法好好吃几顿饭、一起喝几次茶,可就是这个遥远的人支撑了生命里那些最重要、最灿烂的日子,以至于以后想起来,都是暖暖的回忆。
17岁的阿依努尔,自从遇见了从上海来疆支边的古月琴妈妈,这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母女俩”,就在心里彼此牵挂了30多年。
4月20日,居民穆瑞竹(左)和库尔班·吾布力(中)一同完成书法作品《团结》。当日,乌鲁木齐市新华南路片区团结西路社区居民与辖区“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子人员等共同举办了“千里之行基于跬步”教育活动。记者李雄心摄
5月24日,新疆沙雅县红旗镇奥依鲁克汉族村和萨依库都克民族村共同开展了以“民族团结一家亲,喜迎党的十九大”为主题的联谊活动。23对民汉村民现场结对认亲,进一步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交流。孟照鹏 摄
这部由新疆经济报社时政要闻部创作的情景剧——《母女情》,带给大家心灵上的触动和震撼,让人久久不能忘怀——那花白的头发,蹒跚的背影,泛黄的相册,还有微风吹起的衣角,再加上配合得天衣无缝的旁白和音乐,轻而易举地成了心灵的捕手。
5月20日,新疆经济报社举行“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活动,报社近200名各族干部职工欢聚一堂,共同观看了大家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大家话团结、叙友情、聊生活、拉家常,共同祝愿各族群众团结友爱、幸福安康,共同祝福新疆的明天更加美好。
这部情景剧由时政要闻部首席编辑曹磊编排。情景剧的原型,源于新疆经济报5月9日第六版刊发的一篇通讯——《上海女知青在温宿县有个维吾尔族“儿子”》。
回忆起最初的创作灵感,曹磊这样描述道:“在新疆,民族团结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我们将生活浓缩,再将浓缩之后的精华搬上舞台,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通过角色的设定与剧情的深入,既可以让每个人在剧中找到自己,又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温情和力量。因而,这部情景剧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意义是,民族团结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每天的生活常态,是融入各民族日常生活与交往中的点点滴滴。”
5月27日,乌市达坂城区地方税务局在“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和乌市达坂城区阿克苏乡高崖子牧场的村民结成亲戚。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税务局的干部们走进高崖子牧场学校,向该校学生赠送学具、幼儿快乐包、乒乓球台等礼物。柴小兵摄
和所有的演出一样,在这次联谊活动中,大家编排的每个节目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曹磊说,演这部情景剧最大的难点,就在于人物的年龄及故事的时间跨度很大,要把三十年里的事情,浓缩在几分钟的时间里来表现,这就要求每个参演的人员要在有限的时空里表现不同时空里的人和事。
为饰演好古月琴妈妈,时政要闻部副主任王敬反复琢磨人物的个性。她想象着70岁时自己的模样,并在演出前一天,下夜班回到家后,还精心准备了爽身粉、眉笔等各种道具。
演出前,她还不断地发动大家帮她找拐棍,让大家帮她化妆:“快,给我头发上拍点爽身粉,再用眉笔画些皱纹……”
当情景剧《母女情》正式演出时,佝偻着身子,满头白发的“古月琴”出现在舞台上时,一下子就抓住了大家的心——年迈虚弱的她,面容很慈祥,立刻让人将她记在心底,而她对维吾尔族“女儿”深情的守候,更是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新疆经济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晏果辉在致辞中说,新疆经济报社从1991年创刊起,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经过27年的发展,如今,在这个有着200余人8个不同民族的大家庭里,我们各族员工就像一家人一样,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敬互爱,像石榴籽那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从未分离。
5月26日,新疆博湖县委宣传部、县机关工委和县电信公司党员干部职工与结对亲戚们欢聚在葡萄架下,互教互学包粽子话团结,其乐融融地喜迎端午节。年磊摄
“这次联谊活动,是一个新的契机,希望报社每一位员工都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事事讲团结,处处讲团结,把民族团结融入日常言行中,谱写报社民族团结新篇章。”晏果辉说。
正如一位作家所说,在新疆,普普通通的一场雪,会落在十几种语言里;而阳光明媚的早晨,太阳这个词,也会在不同的语言里发光。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彼此之间早已密不可分。
当灯光打在舞台的右上角,王妈妈发出一声怒吼:“你是我生的,你如果要去捐肾,从此就不要再喊我妈。”
王艳娜哭着说:“妈,我失去的只是一个肾,而毛兰江失去的是一条命,他的父母亲失去的是一个儿子啊,您就让我捐吧。”
一边是母亲的极力反对,一边是王艳娜的坚持……
由新疆经济报社社会文化部的编辑记者共同参演的话剧小品《我们是一家人》,将王艳娜捐肾的故事搬上舞台,他们赋予故事以悲情,又赋予了主人公的人生以诗意和奉献,将人性中的真善美演绎得入木三分。
坐在台下的我们,使劲地鼓掌,眼睛却有些湿润了。
这部话剧小品,由新疆大学老师原创,经新疆经济报社社会文化部改编而成。这部话剧小品的参演人员,正好也是一个由蒙古、汉、维吾尔、哈萨克等多民族采编人员组成的大家庭,除了新疆经济报社社会文化部的部分编辑、记者参演外,他们还特别邀请了新疆经济报社维文编辑部编辑普拉提·艾则孜、新疆经济报社总编办王新志一起参演。
普拉提·艾则孜是新疆经济报社维文编辑部的资深编辑,他说,用汉语来演出话剧小品,对自己的精神是一个巨大的提升,他一直期待这样的演出,可自己真被邀请参演时,他还是犹豫了,生怕自己忘掉台词弄砸了这场演出。
在同事们的一再鼓励下,普拉提·艾则孜答应参演。新疆经济报社社会文化部记者张雪红饰演主人公王艳娜的妈妈,她记得,在第一次排练时,普拉提·艾则孜连一句台词都念不顺,几次从口袋里掏电话时,因为紧张,手都在发抖,可谁又知道,他在私下里反复练习了很多遍,最终才成功地演绎了这个重要的角色。
而在这部话剧小品中,由新疆经济报社首席记者阿比拜饰演主人公毛兰江的妈妈,她的表演感染力很强,点燃了这次联谊活动的第一个小高潮。
“我的孩子有救了,有救了啊……”当阿比拜几度哽咽,向毛爸爸发出这一句喊声时,那声音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
生活中的阿比拜,热情、大方、活泼、直爽,却偏偏饰演了一度陷入悲伤绝望中、与自己性格存在很大冲突的毛妈妈。阿比拜说,临上台时,她还担心自己演不好。可是真上了台,她很快就进入角色。“演着演着,我就把自己真的当成了毛妈妈,想着自己命悬一线的儿子得到了王艳娜无私的帮助,我情不自禁地哭了。”阿比拜说。
其实,像这样反映母子情、父子情、兄弟情、姐妹情的真情故事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民族团结早已深深植根于新疆各族人民心中,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去年,自治区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以来,新疆经济报社积极响应,全体党员干部与皮山县木吉镇的各族群众结对认亲。在一个个电话问候、一次次登门看望、一件件办好的实事好事中,我们与当地各族群众结下了深情厚谊,很多结亲对象之间虽没有血缘关系,但却成了彼此深深牵挂的人。
新疆经济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张超文说:“结对认亲,需要我们真正地融入感情,与乡亲们彼此接纳,这不是靠简单的物质扶贫就能做到的,还应该是包括文化、心灵的全方位扶贫。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认亲活动,可以促进各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断增进各民族群众之间的感情。”
张超文除了在皮山县木吉镇英巴格村结对认亲外,在新疆经济报社“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活动当天,还与维文编辑部的同事如合亚木·力甫提现场结成了亲戚。
张超文将一只精美的小船模型送给如合亚木·力甫提,他说,这艘“船”寓意着如合亚木·力甫提的心胸像世界一样宽广,未来的事业像世界一样广阔。
是啊,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新疆经济报社宏观经济部编辑梁艳在分享她和亲戚的故事时,好几次眼里都噙着泪。她回忆说:“今年4月底,阳光暖暖地照耀着大地,我的亲戚、60多岁的麦麦提·库尔班大叔知道我要来看望他,就在一棵开满白色梨花的大树下,早早等着我,麦麦提·库尔班大叔衣着简朴但整洁,头发、胡子显然是刚剃过,或许他是为了迎接我的到来精心打扮过的。”
“在和麦麦提·库尔班大叔以及他的儿媳妇聊天的间隙,大叔不知道从哪里买了一个雪糕递给我,这雪糕显然比不上城里的味道,但此刻,我觉得它化在嘴里,却甜到了心里。大叔已经把我当成了自己的女儿。”梁艳深情讲述着。
这种相互挂念、相互守望,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情,我相信只要我们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我们都会成为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