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产业带领村民走上幸福路
——记自治区经信委驻莎车县伊什库力乡克什拉克村第一书记彭季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任华)“古丽尼亚孜,快走,咱们一起上班去,别迟到了!”“好的,马上就来!”……最近,在莎车县伊什库力乡克什拉克村的清晨,经常能听到这样快乐的声音。这个昔日的深度贫困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拥有了蔬菜大棚、养鸡、服装加工、木材加工等四个产业,让村里基本实现了“一户一就业”,村民们的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因为村民的“幸福指数”上升而倍感幸福的,是自治区经信委驻莎车县伊什库力乡克什拉克村第一书记彭季。
克什拉克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2户。村里人多地少,脱贫任务非常艰巨。
“今年年初,我组织工作队、村‘两委’开展摸底调查,最后决定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突出产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把转移就业作为脱贫攻坚的‘先手棋’,把就近就地就业作为南疆农民就业的主要方式,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力,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彭季说。
克什拉克村原来有67座大棚,以前由村民自己管理,由于欠缺管理技术,部分大棚的收入低,一些效益差的种植户逐渐放弃种植,许多大棚荒废了。
今年年初,彭季积极与上海援建莎车分指挥部联系,引进上海援疆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大棚承包给企业统一管理,形成“市场化+大棚+精准扶贫”的发展模式,先后有67名村民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村民在这里上班不仅能领工资,而且把大棚流转出去还能拿到800元至2000元不等的租金。
因为不懂技术,村民艾买提·买买提以前种植大棚蔬菜总是赔钱。“现在,我把大棚租给公司,然后和老婆一起来这里打工,不仅可以挣双份的钱,还能学到一些先进的科学种植技术,我们一家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艾买提说。
创新运营卫星工厂,是克什拉克村推进脱贫攻坚的另一项举措。
“我们盘活了去年建的3000平方米的卫星工厂,解决了电力接入和环境容量问题,引进一家木材加工企业,吸纳贫困户就业。”彭季说,“此外,我们还新建了1500平方米卫星工厂,同时在布局和运营模式上实现突破,将村民服务中心与卫星工厂捆绑使用。利用村民服务中心开展培训,完善卫星工厂配套设施,形成多村联建卫星工厂总部、辐射带动村民服务中心的发展模式。”
目前,已有200多名村民开展岗前培训,年底他们将进入新建的卫星工厂工作。村民古丽尼亚孜·买买提说:“以前我不会缝纫,现在我们在这里免费学习技术,培训结束后,就直接到新建的厂子里上班,可以拿稳定的工资,我特别期待。”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为了让村民积极主动实现就业,彭季带着工作队队员利用每周升国旗、入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等时机,宣讲就业政策,给村民算转移就业的经济账,激发农民致富欲望,在村里树立起“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理念。
如今,全村脱贫攻坚工作有序推进。一是实现“一户一就业”,消除了“零就业”家庭。二是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初步形成木材加工、服装加工、蔬菜大棚、养鸡四个产业。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实现就业后的村民钱包鼓了,组织纪律性增强了,脸上也绽放出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