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新疆新闻

新疆曲子在发展中创新 创新中传承

时间:2018-12-06

央广网昌吉12月5日消息(记者蒋雪娇昌吉台记者朱丽君呼图壁台记者徐承秀)新疆曲子,作为新疆唯一用汉语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已经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发展过程中,新疆曲子也曾面临传承人的断层、缺乏创新等困境。正是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新疆曲子焕发出薄薄生机,从农家小院走向更大的舞台。

连日来,新疆曲子代表性传承人王曰发和呼图壁县夕阳红曲子剧团正忙着排演新剧——《贴心人》。明快的唱腔、“接地气”的方言唱词,三弦、四胡、板胡一拉,一台好戏就开始了。王曰发介绍说:“这个戏主要反映“访惠聚”工作队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发生在雀尔沟、大丰这些地方的实事,实实在在的故事。”

新疆曲子,民间称为“小曲子”,是陕西曲子、青海平弦、兰州鼓子等流入新疆后,融合新疆各民族音乐艺术,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它的历史演变、发展,体现出各民族文化互相吸收、借鉴的特征,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今年78岁的王曰发,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对新疆曲子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因为是民间口口相传,新疆曲子剧在改革开放前一度销声匿迹了。王曰发:说:“那时候是没有任何经费保障,那就是人的爱好。自发组织,有的地方叫自乐班。到哪去唱,喜欢听的人就把饭管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化大繁荣的政策来了,戏曲又繁荣起来了。为了抢救新疆曲子,成立了一个专业的新疆曲子剧团。”

1980年,呼图壁县在全疆率先成立曲子剧团,当了16年教师的王曰发转行在剧团担任胡琴伴奏。抓住这一发展新机遇,他和同事们每天排演剧目,培养新人,并挖掘、整理新疆曲子民间剧目和曲调。王曰发说:“曲子剧团成立以后,我们第一场的大型现代戏《牧童与小姐》,拿到自治区展演的时候,得到专家们的认可。把民间艺人唱的那种表现手法把它提高一步,再加上好的乐队、好的演员,比原来升华了。”

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自治区都对新疆曲子的发展给予了重视和支持,上世纪90年代,随着昌吉州新疆曲子剧团的成立,演出时的伴奏乐器由过去的“三大件”逐步扩充到建制较全的民族管弦乐队,音乐唱腔、表演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传统曲牌有了新发展,新疆曲子也更富有生命力。王曰发回忆说:“文化部拨专款给的演出车,大轿子车,又招收一批学员,这一批学员就成了新生的力量了。”

新疆曲子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王曰发和同事们从剧本创作创新上入手,更多的反映当代题材,用现代时尚的表演形式让新疆曲子实现了新突破。呼图壁县老干局夕阳红曲子剧团演员董绍武介绍说:“过去都是唱的一些古装的、老的一些东西。现在的表现形式是相当贴近我们的生活,随时就可以把我们生活当中很多通过小曲子唱出来。”

新疆曲子传承人王曰发告诉记者:“那时候我们排练好多剧目。民间的班社又突如其来的都起来了,到处都活动,各个乡镇都有班社。”

现在,昌吉州新疆曲子剧团每年演出场次达到300余场,创作的新疆曲子现代戏多次在国家、自治区各类专业大赛中获奖。不仅借助文化部“春雨工程”、戏曲人才培养“千人计划”不断扩大后备人才培养范围,还在幼儿园、小学、初中开设新疆小曲子校本课程。呼图壁县五工台镇中心小学学生阿克马丽说:“我们家人都爱听这个新疆曲子,所以我也想学这首歌,给家长听。”

昌吉州新疆曲子剧团副团长邓金荣表示:“下一步咱们昌吉州艺术剧院曲子剧团多排一些现实题材的作品,来丰富基层的文化生活,共同完成、传承、发扬、光大咱们新疆曲子这一非遗保护名录。”

  • 上一篇:新疆70余种农产品将亮相第十九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
  • 下一篇:新疆公立医疗机构年内取消医用耗材加成 实行零差率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