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莲花民族团结模范大院全家福。
新疆日报讯(记者 傅翔龙 报道)位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北站西路街道管委会丝路社区北三路58号的一处平房院子,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大院。
大院里有3支装卸队,各族装卸工人多年来形成了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氛围。
十多年前的一个夜里,徐光荣装卸队队长徐光荣的小儿子突发高烧,老徐外出不在家,如果不是克里木装卸队队长克里木·阿不力克木连夜把孩子送到医院,孩子可能早就没了。
今年28岁的依斯拉木·阿不来提刚来时一句汉语都不会说,是装卸队的汉族工友在工作上帮助他,生活上关照他。如今,依斯拉木不但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还成了装卸队队长,管理着几十个装卸工。
买买提装卸队队长买买提江·卡德尔专门请社区做了一个“互助金箱”,把大伙儿的零用钱积攒起来,用来帮助别人。他说:“我能有今天,要感谢党和政府,我想要回报社会。”
对这个大院里的人来说,民族团结就在身边,就像空气、阳光,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014年,大院被经开区(头区)委宣传部命名为雪莲花民族团结模范大院,成了乌鲁木齐市已经创建的350个民族团结大院中的一个。
这个大院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2017年5月20日,记者走进了雪莲花民族团结模范大院。
“让流动人口在第二故乡也能安居乐业”
雪莲花民族团结模范大院里的装卸工均是从甘肃、河南等地,以及南北疆来乌鲁木齐打工的流动人口,其中有70%是少数民族。
而在北站西路街道管委会片区,像这样的装卸队总计有14支。用工高峰时,各族装卸工人可达数千人,基本上都是流动人口,少数民族占绝大多数。
北站西路街道管委会丝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姚新博介绍,丝路社区是一个以流动人口为主的企业型社区,辖区内有铁路专用线3条,物流仓储企业20余家。每天有大批货物运抵仓储企业,常年需要装卸工人装卸货物。这个社区流动人口多、外来务工人员多,一直以来,都是社区工作的重点。
随着经开区(头区)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区不断发展壮大,流动人口数量也不断增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给社会管理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难度。
基于这种现实,北站西路街道管委会和丝路社区也一直在思考:怎样提升城市化管理水平,平衡城区中稳定、文明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什么样的方式为流动人口做好服务?
“科学做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北站西路街道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康世靖认为。
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直接体现着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管理水平,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从源头上找办法、寻对策。
2011年,北站西路街道管委会丝路社区成立了“进城务工之家”,以“流动不流离,离家不离党”的原则制定了“六送”工作目标,即送政策、送法律、送岗位、送关爱、送健康、送服务,解决辖区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困难、语言不通、维权意识淡薄、文化生活单一、健康保障不足等实际困难。
在外打工,最担心和最无助的就是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解决。为此,社区利用周末时间,派双语干部到装卸队中去宣讲各类法律知识,还聘请
专业老师针对企业开展用工、社保政策等方面的讲座,帮助他们提高维权意识,这也是各族装卸工最爱听的课程。
针对辖区居民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获取健康知识途径单一、对健康关注较少等情况,社区又与头屯河区中心医院协调,由医院派驻一名医师,每周三来社区坐诊,为辖区各族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医疗保健咨询服务。
“由于流动人口绝大多数来自较为落后的农村,对城市管理的要求缺乏了解,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和很多难题。如果不把流动人口纳入与城区同步发展的轨道,民主、文明、团结、法治化的城市管理就无从谈起,也与经开区(头区)高标准的发展起点、高质量的城市管理要求不相符。‘进城务工之家’正是基于这个思路创建的。”康世靖说。
“我们要把他们当自家人,为他们做好服务,让流动人口在第二故乡也能安居乐业。”姚新博说。
握住了手,也就握住了民心
做民族团结工作,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丝路社区主任阿布都维里·阿卜杜瓦依提入户时的一个习惯动作是:伸出双手,握住入户对象的手,向入户对象致意问好。
“南疆来这打工的人,一开始语言不通,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最担心的是这里的人能不能接纳他们,他们能不能在这里顺利工作,挣一份收入补贴家用。”阿布都维里说,“握住了他们的手,就等于说,我们欢迎他们来到这里。他们都很朴实,虽然嘴上不说,但我能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一种被接纳后的安心和感动。”
“如果进门就拿着个本本登记,工作结束后转身就走,怎么可能让人家信任你?”阿布都维里一板一眼地说,“不在思想感情上贴近他们,不常到他们家里坐一坐、聊一聊,怎么能了解他们的期盼,又怎么才能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
一次入户时,从库车来的艾力向阿布都维里吐露了心事。艾力来到装卸队没多久,就接到家里电话,让他尽快回来。可他刚上班,确实没有路费回家,这让他非常为难。
“这个巴郎子从小父母双亡,是爷爷拉扯他长大的,来乌鲁木齐打工,就是想挣点钱,让爷爷过得好一点儿。家里人来电话,其实是担心他。”阿布都维里了解到情况后,特意给艾力的家人打电话说明情况。为了让艾力的家人放心,他承诺,让艾力拿到工资后就马上回去一趟。
“艾力回去看了家人以后,很快就又回来了,见了我们,高兴得不得了。”阿布都维里说,“还给我们带来了家乡的核桃,这核桃是一份像土地一样淳朴厚重的情义。”
一点心意暖人心。很多看起来不是社区工作人员的分内事,社区也一样热心相助。
2014年,一位莎车籍维吾尔族装卸工在家中突发心脏病去世,这位装卸工居住地不在丝路社区,按理说这事不归丝路社区管辖。
“这个家唯一的劳动力突然去世,撇下老婆和两个小娃娃,孤儿寡母的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该咋办?”时任丝路社区党支部书记王绍鹏叮嘱社区干部,“既然在我们社区工作,我们就有责任管这个事!”
社区干部们联系民政部门,在民族墓地为这位装卸工争取到了一块免费墓穴,为他体面地办理了后事,并给这家人送去了慰问金。
装卸工的工资收入全部来自计件工资,因为各种原因,前些年,丝路社区里的装卸队总会发生拖欠装卸工工资的事情。
只要装卸工找到社区反映工资被拖欠,社区就出面为他们协调解决。“这些年,社区为装卸工协调的拖欠工资,就有近200万元。”姚新博说,“‘六送’工作机制实施五年间,社区累计协调劳资纠纷420
多起,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这两年欠薪问题逐步减少,比之前减少了一半。”
社区的服务工作,群众都看在眼里。一来二去,家里孩子考上大学该怎么填报志愿、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去哪上学、怎样申请廉租房、低保怎么办理等等这些事情,群众都会来找社区干部出主意想办法。
今年3月初,阿斯艳、热合曼母子两人来到社区找姚新博。他们来到北站片区已有半年了,阿斯艳的丈夫在装卸队工作,儿子不能胜任装卸工作,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一直想找份工作,但因为语言等原因一直找不到。
母子俩最适合干的是保洁工作,经过街道和社区干部的出面协调,相关单位放宽了条件,母子俩的工作问题顺利解决了。
“用老百姓的话讲,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康世靖说,“一千个工作制度,一万个工作方法,归根结底只有一条,为百姓做好服务,解决好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就能聚拢民心,赢得民心,赢得团结。”
“丰富装卸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可不是小事”
装卸工的工作劳累而枯燥,工人们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过去,每到工歇期,在宿舍里打牌喝酒成了惯例,酒喝多了,难免会发生口角和争斗之类的事情。
“新疆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丰富装卸工的业余生活,人心就不定,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如果我们不去占领,就会给一些非法活动提供可乘之机和土壤。”康世靖考虑得很长远。
“思想阵地,绝不可以拱手相让。要让装卸工们口袋里鼓囊囊,精神上亮堂堂,只有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用听得懂、看得见、记得住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把道理讲通、讲透、讲深,才能抵御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才能引导群众、凝聚人心。”康世靖说。
在经开区(头区)委宣传部驻丝路社区“访惠聚”工作队的帮助下,“党员圆梦微心愿”“团结大院里的团圆节”活动、“国旗送大院,宣讲进工棚”“我为装卸工捐冬衣”“我到邻居家串串门”、公益电影放映队为装卸工们播放双语影片、成立丝路社区北站装卸工志愿者服务队、“团结大讲台”“打馕探亲日”、双语小夜校、“我和结对亲戚过大年”“邀请装卸工家属从家乡来做客”等几十项活动密集开展,这些接地气的活动深受各族装卸工喜爱。
“人心定,长治久安;人心乱,祸起萧墙。丰富装卸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可不是小事!”经开区(头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爱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