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王硕)昨天(6月16日),备受关注的“西安环境质量监测数据造假案”一审宣判。据陕西省西安市中院官网发布的消息,涉案7人因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获刑,刑期从1年3个月到1年10个月不等。
今日(17日)清晨,环保部在其官微“环保部发布”上就此案予以回应。环保部环境监测司负责人表示,西安案是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典型案件,涉事人员行为违反了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依法给予惩处,彰显了法律的严肃性。
该负责人表示,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环保部将采取严格的质控手段,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防范和惩治机制,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真实。对环境监测弄虚作假行为一经发现和查实,除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外,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对话:环保部监测司负责人
西安环境空气监测数据造假是如何被发现的?用棉纱堵塞采样器对数据会造成多大干扰?西安案之外,其他地方有无类似问题?今后针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环保部将采取哪些防范措施?对此,新京报记者对话环保部监测司有关部门负责人,解答这些疑问。
棉纱堵采样口致PM2.5浓度值下降30%至50%
新京报:你们是怎么发现西安环境空气监测数据造假的?
监测司:2014年底前,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建成1436个国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位(即国控站点)。西安市共有13个国控站点,包括涉案的长安区子站和阎良区子站。
2016年3月5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对国控站点实时自动上传数据进行例行审核时发现,西安市有些站点某时段监测数据较周边站点明显偏低,于是要求运维机构人员赴现场检查。运维人员检查时,发现颗粒物监测设备的采样头被人为用纱布堵塞,同时从站点的监控视频中发现,有非子站运维机构人员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进入站房,有部分监控视频记录被人为删除。
新京报:发现这种情况后,你们是如何处置的?
监测司:3月5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现监测数据异常后,随即报告我部,部里立即组织专家和执法人员赴西安对13个国控站点开展“飞检”。飞行检查是环保部近两年开始探索开展环境空气监测质量检查模式,主要依据数据分析结果和信访举报等线索,不事先告知专家检查地点和检查内容、不事先通知被检查地方的环保部门,由部里组织有关人员直接到达国控站点后,方通知地方环保部门,开展现场检查。
通过这次“飞检”,我们获取了西安市长安区和阎良区2个子站工作人员堵塞采样头、删除站点室内外视频记录等违规行为的确凿证据。之后,我们对涉事人员进行了问询,做了笔录,封存了监控硬盘。3月20日,我们将该案件移交公安部门。
新京报:此事被发现是因为监测数据出现异常,用棉纱堵塞采样器对数据的影响有多大?
监测司:用棉花或纱布等堵塞采样器流路中的某个部位,必然造成采样器内部进气流的改变,使得部分颗粒物被过滤或是颗粒物的切割粒径发生改变,必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监测数据失真。一般来说,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浓度随时间推移呈连续缓慢变化趋势,曲线变化平稳。监测总站根据西安办案组提供的信息对堵塞时段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被堵塞的时段,颗粒物浓度的数值较堵塞前下降30%至50%,曲线变化明显反常。
今后所有国控站点内外将安装视频监控系统
新京报:西安之外,有没有其他地方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存在类似问题?
监测司:对于1436个国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环保部每年都会进行专项检查,近两年又增加了飞行检查。总体来讲,国控站点的监测数据是客观的,能够如实反映当地空气质量。但个别地区或站点也存在数据质量方面的问题。
新京报:具体有哪些情形?
监测司:一是受技术水平局限造成数据部分时段出现失真。由于监测技术规范及管理规定执行不到位,导致一些数据不够准确。如,有的站点运行维护不规范、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滞后、部分站点现场测试误差超过允许范围等。
二是国控站点的运维过去主要由地方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承担或由地方委托第三方机构运维,个别地区由于受不正确的政绩观影响,没有认真抓环保工作,反而采取擅自移动监测点位、不按规范擅自调整仪器参数,甚至人为干预监测数据等不当手段。
对于这些问题,我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区均依法依规予以严肃查处。
新京报:今后环保部门如何加强环境质量管理?
监测司:首先加快推进环境监测体制改革。按照“谁考核、谁监测”的原则,推进完成国控环境监测站点监测事权上收,从体制上保障监测数据免受行政干预。
二是完善规章制度。印发《加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方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城市站运行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规范国控环境空气监测站点的运行维护,并强化监管。
此外,加强技术质控,采取技术手段堵塞漏洞。今后,我们将逐步实现所有国控站点内外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在采样平台设置警示标志、加强防护措施,降低人为干扰监测数据风险。对于查实的环境质量监测系统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将严格依法查处并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