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安居乐业走富路——金平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巍巍西隆山,茫茫林海育钟灵。金子河畔,一个个新村依山傍水而建,一栋栋家园装点着绿水青山。
金平县是集边境、山区、多民族、贫困等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辖13个乡镇和一个农场,居住着苗、瑶、傣、壮、汉、哈尼、彝、拉祜、布朗族(莽人)9个民族。2016年前,金平县大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还十分滞后,群众生存环境恶劣、产业发展难度大。
安居方能乐业。为解决贫困地区群众居住难题,金平县按照“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6类地区搬迁要求,结合动态管理工作,精准锁定搬迁对象,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目标,全力以赴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2016年,金平县启动实施了勐拉镇文革新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开启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先河。通过一年来的整体实施,文革新村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眼前,100户苗族群众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实现了苦苦追寻的住房梦,结束了人背马驮的历史,饮水、就医、就学及生产生活难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文革新村村民小组长杨忠文说:“文革村以前在山顶上,由于交通不便,娃娃读书、老百姓看病都要到很远的勐拉镇,来回需要好几个小时。特别是由于村子里没有自来水,许多村民都到山脚下的河里挑水或者人背马驮,很不容易。如今搬进新家,大家都十分满意,水、电、路样样都满足了我们的需求。”
今年5月20日,金平县第一大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老集寨乡坝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圆满竣工,标志着金平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接近尾声。该乡上茅山、下茅山、上牛场、下牛场、老寨5个村子的173户869人从各个山头喜气洋洋搬进了新安置点,苗、瑶、彝、哈尼4个民族群众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以前住的是土墙瓦顶,由于路不通,我们驮点香(芭)蕉卖都要走4个小时。如今政府帮我们盖好房子了,路也铺好了,电也通了,自来水也拉进家里,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住进新居的坝力村群众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开弓势必箭精准,发力当需集众智。2017年至2019年是金平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高峰期,该县举全县之力,凝聚群众力量,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原则,同步实施了13个乡镇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一个个工程相继竣工,千家万户圆了住房梦。截至目前,金平县累计完成投资6.93亿元,全县6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已完成58个安居房及配套设施建设,受益群众3691户1628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34户11693人,同步搬迁户1057户4589人。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产业是根本。3年来,金平县在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的同时,同步建设相关配套设施,聚焦稳定脱贫导向,找准“穷根”对症下药,因地制宜狠抓产业发展,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通过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区域支柱产业开发相结合,金平县不断增强搬迁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探索形成了产业推动型、市场带动型、循环发展型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托巩固发展传统产业,狠抓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依托乡镇交易市场、农贸市场,以商贸流通服务业为主,建成以市场带产业、以产业带乡村,带动安置点整体发展;依托生态示范园建设,以“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生态示范园与搬迁农户签订就业协议,通过参与示范园特色水果种植、采摘、农家乐等新型农业方式,实现就近就业。2016年至2019年,安置点已实现劳务输出1779人,实现板蓝根种植129.8公顷、甘蔗种植132.6公顷、香蕉种植105.8公顷、芭蕉种植33.6公顷、橡胶种植35.3公顷,养殖鸡134775只、鸭14000只、猪5967头。
同时,依托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该县还抓好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套,配套建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卫生厕所、文化活动广场等,极大地改善了群众就学、就医、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升城乡民众的获得感。
据统计,目前安置点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4000元以上;电信网络、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到100%;电冰箱、电磁炉、太阳能热水器等进入普通农家,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幸福感不断增强。(通讯员马志祯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