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爱如流名自扬
——李龙夫妇赡养残疾孤寡老人和从六的故事
这是一间温馨的卧室,二楼,木质天花板、木质地板、木质隔板,窗明几净;被褥干净,折叠得整整齐齐。床的对面是衣柜,里面是老人换洗的衣物。
这间卧室的主人是残疾孤寡老人和从六。
“我们到李龙家,看到这样一个细节,李龙家赡养的残疾孤寡老人和从六的卧室里被子干干净净,老人穿得干干净净。这一点,有些有儿女的家庭还做不到呢。”前几天,兰永村党总支书记在兰永村第二季“四美”创建评选表彰大会上说。
6月19日中午,笔者走进维西县保和镇兰永村石灰窑上组李龙家里,只见一家人围在餐桌旁吃饭,李龙和妻子不断地给老人夹菜。老人不会说话,但他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5岁的孩子李恩赐学着父母边说爷爷吃,边给爷爷夹菜。一家人其乐融融。如果不是别人介绍,大家都会认为和从六是李龙的父亲。
这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和睦家庭。李龙今年35岁,傈僳族,长得清清秀秀。他的爱人叫杨凤玉,今年34岁,白族,不仅人长得漂亮,还贤淑大方。他们夫妻俩有一对可爱的孩子,大女儿上小学,儿子今年5岁。和从六是这个家庭中特殊的一员,今年67岁,汉族,一级智障、肢体残疾,早在10年前就丧失了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
这个家庭结构透出一个信息,包容!因为包容,不同民族同在一个锅里吃饭。因为包容,一个既不沾亲又不带故的孤寡老人成为了家庭成员,并被照顾得舒心健康。
笔者与和从六老人打招呼,他不会说话,只会一个劲地点头,脸上挂着微笑,神情里透出无比的喜悦。
“和从六老人被李龙夫妻俩接到家的这六年是他最舒心的六年。他住进了从来没有住过的楼房,穿上了干净暖和的衣服,一日三餐有人照顾,病了疼了有人管。”组长李卫清是一个精明能干的汉子,深受群众信任,不善言谈的他断断续续地向笔者讲述了和从六的坎坷经历。
像所有人一样,和从六是父母养育的儿女,跟普通人不一样的是,和从六生下来就智障、肢体残疾。父母去世后,给他们兄弟三个留下两间木楞房,和从六就跟着两个哥哥在木楞房里苦度冬夏。两个哥哥一直找不到媳妇,和从六更不用说了。大哥10多年前就去世了,到2014年冬天,二哥也去世了。于是,和从六成了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孤寡老人。组里的干部把和从六送到养老院,但因智障无法管理被送了回来,前后加起来就3天时间。后来,组里的干部打听到和从六在花落坝有一个亲戚,经做工作后将他送到花落坝。尽管花落坝那家亲戚对他很好,但因为老人不习惯离开石灰窑老家的生活一个劲地想往外跑。花落坝的亲戚把这一情况反映给石灰窑的小组干部。
一时间,和从六的赡养问题难住了石灰窑小组干部。李龙夫妻俩知道这个情况后,主动向村里的干部提出愿意赡养和从六老人。李龙夫妻俩把老人接到自己家里,并给老人添置了换洗衣物和被子,整理了房间。从此,和从六老人成了李龙一家的家庭成员,到现在,一家人和和睦睦一起生活6年了。
当时,有好心人说:“李龙两口子图啥?自己的日子都忙得不可开交,还找一个既不沾亲又不带故残疾孤寡老人来养着。”
“我们不是什么也不图,我们把老人接到家里图的是积善成德!”杨凤玉说,“我不懂什么大道理,不是有句话叫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
杨凤玉是村里的妇女组长,入党积极分子,说话干净利落,做事风风火火。
像好心人说的一样,李龙夫妻俩确实忙得不可开交。这对恩爱夫妻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通过勤奋劳动过上好日子,在人前人后有面子。天蒙蒙亮,夫妻俩就起床做家务,照顾老人孩子,披着霞光,夫妻俩把汗水挥洒在希望的田野上。他们要种好12亩耕地,其中2亩冰葡萄、2亩中药材,养好5头牛、10多头猪。李龙还在农闲时到附近务工找点零花钱。
世界上没有白白付出的汗水。李龙一家在村里不算富裕,但生活水平算得上是中上等,尤其让他们夫妻俩感到自豪的是,左邻右舍无不夸赞他们夫妻俩是崇德向善的好榜样。
起身要离开李龙家,和从六老人站了起来,跟着我们。看到和从六老人下坎子时,组长李卫清说:“你们看,和阿老能够下坎子了。”紧接着,李卫清边走边向我们介绍了和从六老人到李龙家后发生的变化。
刚到李龙家时,和从六老人上坎子、下坎子都要由李龙或者杨凤玉搀扶。跟李龙家生活了一年多后,老人身体好了起来,能够自己下坎子、上坎子了。
刚来到李龙家时,和从六不懂得洗脸,不懂到哪里解大小便,全然就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李龙夫妻俩耐心细致地教老人按时洗脸、洗脚,教老人解大小便。通过一年多的努力,老人会洗脸洗脚了,能够到厕所解大小便了。
随行的保和镇党委主任科员和继臣拿出两百元钱递给老人说:“老人家,你到晚年遇上了好心人,过上了好日子,你很有福气,祝你幸福安康!”
大爱无言,善行如流,李龙夫妇赡养残疾孤寡老人和从六的事迹在傈乡广为流传。(杨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