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现场。艾嘎 汤保凤 摄
云南网讯(记者 郭丽 通讯员 艾嘎 汤保凤)近年来,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环境,强化政策,积极引进省级蜜蜂企业,瞅准“甜蜜的事业”,将小蜜蜂当做大产业来抓,带动引导和支持中华蜂养殖产业发展,使中华蜂养殖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个重要途径。
5月20日——“520”甜蜜的日子,西盟启动了中蜂养殖培训,“甜蜜事业”的培训对“蜂迷”们来说格外有意义。理论加实践的培训,一对一操作培训,酷热的五月天丝豪没减弱“蜂迷”们的学习热情;六月阵雨阵晴,“蜂迷”们雨学理论,晴学实操,虽然四十多天过去了,来自各乡镇100多名“蜂迷”们却学得兴致正酣。
培训现场。艾嘎 汤保凤 摄“90”后的拉祜小伙扎海,家人已有五六年的养蜂龄,养殖了近20桶蜜蜂,通过养蜂,每年平均都能为家里增加三千多的收入。但是,过去由于一直靠“缘分”式养蜂,缺乏专业的养蜂技术,从2018年开始,家里的蜂箱就开始空空如也了,蜂群管理不当的后果,导致了扎海家的蜜蜂都飞走了。
一时间,这位曾经想回家创业养蜂的“蜂迷”不知所措。西盟还有许许多多和扎海一样的蜂农,历来有养蜂的传统,房前屋后都会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几十个蜂箱,但他们不懂技术,靠着世世代代相传的“土法”养蜂,下了大力气,养的蜜蜂却往往不是死就是逃,得不到好收入,规模也只是越来越小。
培训现场。艾嘎 汤保凤 摄
西盟县中华蜂养殖项目经理普光伟介绍:“这一批培训,统一在寨子食宿,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都没泄气,理论课和实操课很认真,特别是实操课都争先恐后,做得好的掌声响起,做不到位的互相提醒,大家都有学技术勤劳致富的愿望,不敢落下每一课。”
据了解,此次参加培训的人中,年纪最大的有70多岁,年纪小的19岁,佤族、拉祜族、傣族和汉族男女老少聚在一起,结构复杂。
“所以,采取针对性培训,把年纪大、不识字的、听不懂汉话的分为一类,以实践操作为主,多查蜂,这群人对蜜蜂的习性和跟蜜蜂的接触就大大的增加,培训到实操课时,这部分人已经能跟上培训课程了。”普光伟说。
四十多天来,100多名“蜂迷”们扎根在班母村中蜂养殖繁育基地,在室内接受养蜂《蜜蜂生物学》《中蜂的四季管理》《中蜂的病虫害防治》《人工育王技术培训》等理论知识学习,在室外进行蜂巢布置、育王技术全程操作、焊巢础、开箱全面检查和箱内卫生清理等实地操作培训,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紧密结合,教员们全面、直观、透彻的讲解帮助学员们解决了养蜂方面的专业性难题。
“我来这里学到了,在没有花粉的情况下,之前留的那些蜂蜜可以饲喂它,把这些技术学好后,我想在我家鱼塘那里养,带动我们寨子那些爱养蜂的村民们,继续发展我的养蜂事业。”扎海说。
撒下科学养蜂知识的种子,让蜂农“富头脑”,拿着蜜蜂培训结业证书的扎海心里却一点都不平静,重拾了起对蜜蜂养殖信心的他,开始筹划起以后的养蜂事业蓝图。
相同的是,岳宋乡曼亨村岩川仕认为,这次培训使他知道了传统的木箱养殖和科学货箱养殖方法的不同,科学货箱养殖方法可以提高蜂蜜的产量,可以增加收入,比传统的来的要好,学了很多东西,“很感谢政府,还有丁氏蜂业集团给我们这次培训的机会,让我们能学技术增加收入。”
此次中蜂养殖实操化培训,100多名学员接受了考核,其中65%的学员已经达到了管理200群蜂的水平,并且在新厂镇举行了中蜂养殖基地经营管理试点承接仪式,让“蜂迷”们回到自己家里也能有条件进行养蜂技术的再学习。
经过四十多天的科学养殖的技术培训,“蜂迷”们切身感受到了养蜂能带来地可观收益,增强了想养蜂、能养蜂的信心,让他们在产业发展有奔头、勤劳致富尝甜头,为他们的“甜蜜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据了解,西盟县地处怒山山脉南段,属中高山峡谷地带,河流属怒江水系,受孟加拉湾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这里植物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四季如春,雨水充沛,植物生长周期长,花期长,无污染,是中蜂理想的自然栖息地,为发展养蜂生产提供了优越条件。
近年来,西盟县以“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群众受益”为核心,以云南丁氏蜂业商贸有限公司合作,构建“政府+企业+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按照“托管式生产、孵化式培训、精品式打造”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蜜蜂产业,2018年投入扶持资金3200万元,养殖中蜂40000群,带动5118户15561人贫困群众户均增收2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