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把清洁的水源输送到洱海
今年来,洱海流域各乡镇为提升入河水质,确保清水入湖,多管齐下实行节水管控、清洁田园、垃圾分类、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举措,把清洁的水源输送到洱海。
夏至后的洱源湿地一派生机,茈碧花开,白鹭纷飞;渠道流水潺潺,小湖碧波荡漾。6月28日,洱源县凤羽镇水保站站长段利品和管水员余立海在凤羽镇白米村三爷泉巡查,段利品说“三爷泉的水经过凤羽河汇入茈碧湖,最后经过弥苴河流入洱海,是重要的水源地,为了加强对重点水源地的保护,政府划定了保护范围,同时安排专人管理。”据了解,凤羽镇加强源头管控,在节水控水方面积极作为,近年来,在清源洞、三爷泉、大涧河、白石江等重点水源饮水沟渠安装了22道闸门,聘请了28个管水员,进行定点管理,要求非农业用水期间禁止水源流入沟渠、农田、村庄,减少二次污染的发生。同时,积极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截至2018年底已建成凤羽河隔离带、多塘湿地550亩,建成马爷河、青螺河沟、大涧河湿地共1000余亩,建成后的湿地有效提升凤羽河水质。
凤羽镇还大力实施了畜禽粪便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加大畜禽粪便收集力度,建立畜禽粪便收集考核制度,对收集农户给予必要的经济奖励,提高收集人员及农户交售的积极性,减少畜禽粪便对水体的污染,从源头上实现面源污染减量,逐步改善凤羽河水质。与此同时,开展了以江登村委会佛堂自然村为试点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通过引入市场回收企业,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资源化利用,合理利用经济激励手段,提高群众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积极性,逐步养成“减量、循环、自觉、自治”的行为规范,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污染。
对洱海源头加强管控的同时,对源尾农业面源垃圾进行处理同样重要。大理市下关镇大庄村委会以节水管水为抓手,探索建立清洁田园长效机制。据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指挥部驻下关镇工作队队长段春介绍,大庄村是传统的蔬菜种植区,有耕地2800多亩,为解决农业面源污染,保证清水入湖,大庄村依托村规民约和制度规范,实施了清洁田园、节水管水相结合的清洁换水机制。“机制的实施是要让农户养成自觉自发清理田间地头垃圾的良好习惯,通过全民的参与改变过去蔬菜种植区生产生活垃圾乱扔进而污染洱海的状况”段春向记者表示。机制的实施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积极响应,工作成效进一步凸显。大庄村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专业工作队队员杨跃说,“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很多农户开始自觉带走农业生产垃圾,同时村民节约用水、杜绝大水漫灌的意识也进一步提高。”(见习记者褚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