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0年初步建成全省重要的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绿色生产示范基地、绿色产品加工基地——以规划引领做大中药材产业
目前,在我市烟草、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和畜牧六大重点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中,中药材种植面积最小、产值也最小,2018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只有7.1万亩,产值4.2亿元。全市中药材种植产业的特点是小、散、弱,受土地资源、种植效益、扶持政策、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中药材种植产业特色不突出、标准化程度不高。
要做大做强中药材种植产业,必须抓住国家中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结合山区脱贫攻坚和全市乡村振兴,以规划引领,加大扶持,提升中药材种植水平,扩大种植规模,延伸全产业链,着力打造玉溪特色中药材绿色品牌,推动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勾勒中药材种植产业简史
玉溪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独具特色。20世纪60年代中期,从外地引种党参、茯苓、白术、三七等主要品种获得成功,至1998年烤烟“双控”,玉溪中药材种植面积波动较大,1978年最高时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9710亩,1997年最低时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只有239亩。
1998年烤烟“双控”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发展趋势向好,但其间一些品种呈脉冲式表现,如除虫菊面积高时达到1.5万亩,去年只有1423亩。到去年底,全市人工种植中药材品种41种,包括三七、芦荟、滇龙胆、露水草、黄精、滇重楼、天门冬、砂仁、石斛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芦荟、滇重楼、滇黄精、天门冬、露水草等。
去年,我市种植面积较大的三七达19217亩,较上年增24.3%;芦荟种植面积为11720亩,与上年持平;滇重楼种植面积3879亩,比上年增60.4%;黄精种植面积3588亩,比上年增71.2%;天门冬种植面积4444亩,比上年增68.3%;滇龙胆、砂仁、白及、八角、草果、天麻、金铁锁的种植面积分别为5348亩、2813亩、2584亩、2193亩、2214亩、1613亩、1822亩。
从区域分布看,我市中药材种植主要分布在哀牢山脉沿线,以新平、元江、华宁较为集中,三县种植面积达45176亩,占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的64%。从海拔分布看,芦荟集中在海拔400米至600米的低热河谷,白及、砂仁集中在海拔600米至1200米的湿热地区,其余中药材绝大多数集中在海拔1800米至2200米的暖凉山区。
元江芦荟成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标杆
元江县于1992年开始人工栽培芦荟,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培植下,芦荟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亚洲最大的芦荟种植加工基地,形成了以云南万绿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产业发展的格局。
云南万绿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落地元江后,以基地为支撑,加强芦荟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基地、优质示范基地、节水灌溉设施建设,改变以往粗放的种植模式,实现精细化耕作,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水资源利用率,实施有机种植,通过了欧盟、美国和中国的有机认证,其产品指标高于欧美,全球领先。
近年来,元江县芦荟种植面积保持在1.1万亩左右,云南万绿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加强产品研发和提升深加工能力,与科研院所加强技术合作,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促进公司加快保健食品、化妆品、洗浴用品、女士护理用品共30多个品种的芦荟终端产品开发。在企业研发和深加工能力不断发展带动下,元江芦荟种植得以健康持续发展,成为我市有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得最好的中药材种植产业之一。目前,全县以者嘎、元江监狱、那塘、甘坝、漫林五个片区为重点,建立了稳定的有机芦荟原料生产示范区。全县芦荟产业以“万绿芦荟庄园”为载体,实现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建芦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玉溪中药材种植以农业企业和种植大户为主,少量的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带动部分农户零星分散种植,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种植水平不高,产业发展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缺乏统一规划和引导,种植规模小,布局零星分散。目前,各县(区)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均未出台,没有明确定位和目标,空间布局极为零散,多分布在边远山区,受市场左右,大多数中药材品种的种植起起落落,发展缓慢。目前,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在全省16个州(市)中最小。
重点不突出,优势不明显,种植的主导品种、规模不稳定。全市中药材种植品种达41个,但面积上万亩的仅有三七和芦荟。天麻、重楼、白及、砂仁、草果、金铁锁、续断、黄精、滇龙胆、天门冬、八角、露水草12个品种的面积在1000亩至5000亩之间。石斛、木香、南板蓝根等17个品种的面积仅数百亩,当归、党参、杜仲等10个品种的面积不足百亩。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主导品种不断变化,除芦荟稳定发展外,其他品种的发展前景难以预测。
同时,中药材种植存在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问题,存在种植技术落后、品种混杂、种苗质量参差不齐、种植标准化程度低、比较效益不高、龙头企业少、政策扶持力度小、产业链短、市场风险大等问题。
以规划引领做大中药材产业
针对以上问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我市中药材种植产业要有大发展,必须编制规划,做好引导,加强政策扶持,增加投入。从市级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助力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对中药材生产标准制定、新品种选育审定、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GAP栽培示范基地、种植技术培训推广等关键环节给予支持。
同时,要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围绕加工企业原料需求,发展规模化种植,按照“企业+订单+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整合科技力量,加强特色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和培训指导,组织建设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及新品种新技术科技示范园。扶持有基础、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从事中药材种苗繁育,分品种建立种苗繁育基地,提供高质量的中药材种子种苗,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质量。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山区脱贫攻坚,大力发展中药材林下种植。有效利用林地资源种植中药材,既避免与其他作物争抢土地,又能借助天然的林荫条件,减少设施投入,降低成本。同时,将中药材林下种植与旅游、观光、康养结合起来,打造田园一体化综合体,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绿色产业链,促进全市中药材种植产业不断做大。
据了解,在去年9月编制的《玉溪市中药材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纲要中,明确了我市中药材产业近期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达17亿元。将玉溪初步建成全省重要的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绿色生产示范基地、绿色产品加工基地。同时,完成绿色基地建设、提升加工能力、完善市场体系、创新研发技术、打造绿色知名品牌、培育产业经营主体等六项任务,采取组织、政策、品牌、科技、金融、考核等六项举措破解难题,全面打造全市中药材产业“绿色食品牌”。(记者 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