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普洱市多举措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自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我市从完善保障措施、改善中医药服务、加强人才培养、强化中医药保护与发展、扩大中医药科学研究、促进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等方面入手,促进全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完善保障措施、统筹推进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挂牌成立市、县中医药管理局,出台了《普洱市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实施方案》《普洱市贯彻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配套措施,并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两年来,共计投入2.6亿元,市、县均将中医诊疗项目、中药饮片、中成药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并给予政策倾斜。
改善中医药服务,提升群众中医药服务获得感。全市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积极争取中央、省级中医药项目支持,完成墨江、景东、澜沧县中医医院和市民药所整体迁建项目;开工新建镇沅、江城、孟连县中医医院,不断完善普洱中医药服务体系。市中医医院和3所县级中医医院通过了等级医院复审。社会办医不断发展,两年新增社会办中医医院2家。目前,全市有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5家,社会办中医医院4家、中医诊所64家,市、县人民医院均设置有中医科,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及86.3%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适宜技术服务。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7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专家工作室3个。建设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专病)14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5个,百姓就医获得感不断提升。
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保障中医药事业发展。引进中医药高端人才推动全市中医药发展。目前,已引进岳建民院士、张震国医大师、董竞成教授、倪青教授等高层次人才到普洱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有效推动全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强化自身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发展基础。目前,全市有省级名中医2名、基层名中医1名,认定了首批普洱市名中医19名,开展师带徒工作24人,开展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培养1名,全国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培养2名,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养3名,开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0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50人;开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申报工作,推荐考核20人;积极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共培训基层医务人员2000余人。建立了市、县、乡(镇)、村网络化、体系化的中医人才培养机制。目前,全市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301人,同比增加57%,其中高级职称46人;中医护士187人,同比增加24%;中药师91人,同比增加18%;998名能西会中的乡村医生,同比增加42%。
强化中药保护与开发,确保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完成思茅、江城、澜沧、孟连、西盟5县(区)的中医资源普查工作,启动了宁洱、墨江、景东、景谷、镇沅县中医资源普查工作,到2020年,全市10县(区)中药资源普查将实现全覆盖。积极开展云南省“定制药园”申报工作,10家企业获得2018年云南省首批“定制药园”称号(全省33家)。据统计,2018年10家“定制药园”种植面积达2.2万亩,带动农户5843户,直接从业人员达18116人,产值达2.59亿元。积极推进中药饮片产业发展,大唐汉方、普洱淞茂、普洱良宝、斛哥庄园等7个项目得到省级2029万元专项资金支持。
扩大中医药科学研究,提升中医药软实力。积极开展民族医药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与运用,组建了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学会哈尼医药分会,发展理事单位30个,吸纳会员198名。系统整理《哈尼医药》《普洱端午节》等哈尼医药系列丛书9册。2018年在研中医联合专项项目(省部级)2项,已申报2019年中医联合专项9项,正在审批中;4个院内制剂启动专利申报程序;全市共发表中医药论文150余篇。
促进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助力健康产业发展。通过专家巡讲、大型义诊宣传、发放中医药知识宣传单、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等方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进行宣传,人民群众“爱中医、看中医、信中医”的理念得到不断升华。2018年,全市中医门诊量达210万人次,同比增加15%;中医出院人次7.8万人次,同比增加8.8%。成功举办了两届“养在普洱—端午百草根节暨哈尼医药学术交流系列活动”,承办了“澜沧江—湄公河传统医药学术交流会”及“首届国际哈尼医药发展交流大会”。两届活动共吸引国内外游客60余万人次,实现原生鲜药销售2.1亿元,带动旅游收入2.8亿元。(通讯员白荣华李建斌)
张震国医大师工作站揭牌拜师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