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沧源着力推进“边境村党建示范引领工程”
近年来,沧源佤族自治县以实施“五项工程”实现“五个促边”目标,着力构建示范一线、辐射一片、带动一县的边疆党建新格局。沧源国境线长150公里,共有6个边境乡(镇)23个边境村,边境乡(镇)共有156个党组织3384名党员,边境村共有62个党组织1387名党员。
织密体系工程促边“强”。该县坚持以强化边境一线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为根本,采取“1+23+N”梯队式模式,全面推进“边境村党建示范引领工程”。以国门党工委为龙头,全面整合6个边境乡(镇)、海关、边防、外事、商务等单位党建资源共驻共建,成立县、乡两级国门党工委;以23个边境村(社区)为示范,通过摸底调查、评估统计,按三个梯队从严定位划分,其中:第一梯队6个边境村(2018年集体经济均在10万元以上),第二梯队9个边境村(2018年集体经济均在7-10万元之间),第三梯队7个边境村(2018年集体经济均在5-7万元之间)。结合梯队研判情况,针对各村重点、难点、需求和短板弱项,安排了11名处级领导干部、23名科级领导干部和23名第一书记挂包联系,并做到了每个村选派驻村工作队员不少于3人和选聘1名党建信息员。同时以边境村党组织与1个县直部门党组织、1个“两新”党组织、1个边防党组织结对共建模式,激发边疆党建活力。
互促共进工程促边“固”。坚持以支部规范化达标与党员队伍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夯实稳边固边基础。全面完成达标创建。以自然村(村民小组)党支部为重点,全面推进党支部规范化达标创建工作,目前全县23个边境村(社区)党组织均已完成党支部规范化达标创建工作;12个边境村(社区)党组织建成县级“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
产业活边工程促边“富”。深入实施“123”党建模式强化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全面打造刀董村党支部等5个边境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示范点。全面提升党员“双带”能力,采取党员+群众“1+X”帮带模式,让“双带”能力较强的党员至少结对帮带5户以上农户。建立未脱贫党员台账,实行“一户一策”助力未脱贫党员脱贫,年内全面消除边境村(社区)未脱贫的8名党员贫困户。设立并推广“党员群众积分兑换超市”制度,进一步唤醒党员的入党初心和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热情。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在23个边境村成立46个专业合作社,实现每个边境村至少有一个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计划”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创新推选“1200元/年+”自然村长全覆盖。依托华能集团帮扶“直过民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14个边境村实施人居环境提升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3799.95万元。
共驻共建工程促边“谐”。坚持以边疆党建红色长廊为抓手,维护沿边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县乡两级党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红色教育基地等为主的阵地群,强化沿边群众理想信念、政策法规、致富技能等培训。利用阵地资源,在23个边境村149个村组活动场所全部设立了集“党员活动室、边境维稳工作站”为一体的沿边应急工作站点。建立党政军警民联动机制,开展“连帮一村、兵助一户”活动,选派现役军警45人担任边境村党建指导员。建立群防群治推动机制;实施边境“网格化”管理,并已明确格长及网格员,每个村组建一支20名左右的护村护寨队和应急处突队,负责本村本寨的日常巡逻、治安防控、入境人员排查。
美丽边关工程促边“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将唱红歌、唱佤歌融入到“支部主题党日”中,让“三会一课”走进田间地头。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载体,巩固“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成果。在民族团结进步“6+n”创建活动的基础上,把创建活动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基工程、百年工程、亮点工程”和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细胞工程”来抓实,遴选出18个单位作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打造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社区)国家级和市级各1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自然村12个。以“互联网+党建”模式,打造“一网一号一端两平台”网络平台教育体系,加强为民服务功能。创新“党建+电商”思路,实现农村劳动力、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等在网上推介营销。目前,已建成1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6个边境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通讯员 王邦玲 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