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昆明探索多赢式水环境治理新途径 “双层河道”让臭水沟变景观廊道
城区内的污水通道变成了清水景观廊道!
在有限的空间内,因地制宜建设“双层河道”,下层为污水通道,污水收集经处理后进入上层清水河道成为景观用水,从而实现“清污分流”。这是五华区探索出的水环境治理的新途径。
“双层河道”试点成效初显
全长4.1公里,始于翠湖大沟的七亩沟是一条明代开凿的人工河,也是35条入滇河道之一老运粮河的主要支沟。虽将其称为河道,但实则是一条雨污合流沟,主要来水都是沿线居民的生活污水和雨水,长期以来沟里的水都会散发出难闻的恶臭。十多年来历经多次整治,但因其本身就是污水通道的性质,只能将河道覆盖,成为一条地下河。
红菱路原昆明学院西园与菱角塘搬迁组团的分界线,至人民路壹号广场旁的截污闸就是七亩沟中的一段,沿线都是老旧居民小区,但这段河道的覆盖物仅仅是一些缝隙较大的混凝土盖板。“一年到头不敢开窗、夏秋季节满是蚊蝇”成了周边小区居民多年来的生活写照。
怎样解决雨污混流、水质差的问题,有效改善沿线居民生活环境,推动滇池流域主要河道水质持续向好?去年,五华区决定因地制宜、先行先试,探索实施一批“双层河道”工程项目。七亩沟原昆明学院西园至壹号广场截污闸这段约800米长的河道成了建设试点之一。项目去年11月开工,今年6月已全部完工。
日前,记者在原昆明学院西园看到,原来的“臭水沟”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清水悠悠,河道内摆满盆栽菖蒲、睡莲、纸莎草等水生植物的景观河道,水中还有不少鱼儿在欢快地游弋;河道边是一条新建步道,附近的居民或三三两两地相约在河边散步,或在河边的椅子上聊天乘凉。
“双层河道”是怎样回事?五华区水务(滇管)局副局长张拾化介绍,现在能看到的景观河道就是“上层河道”,而“下层河道”被“隐藏”在上层河道和步道的下方。“‘双层河道’建设时我们没有改变原河道的宽度,作为合流水通道,下层河道在做到污水全收集的同时,也扩大了调蓄空间,可极大缓解市政污水管网压力,有效阻断雨季上游溢流污染物进入老运粮河;同时,我们新建了补水工程,收集经处理后的污水和补水一起从上层河道流出,恢复河道岸线自然净化功能,还能向公共绿地、公园景观进行补水,打造了良好的城市亲水空间。项目完工后,五华区水务(滇管)局还购置了水生植物和红鲤放在上层河道中,使七亩沟成了一条具备生态功能的景观廊道。”
多种模式因地制宜破解“老难题”
除了七亩沟的生态“双层河道”,五华区还分别在新运粮河源头——姚家冲村片区和老运粮河支流麻园河探索建设了数百米源头“双层河道”和支流“双层河道”,并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站、调蓄池等设施,破解了行洪排涝、水质净化、雨污分流难题。
“一直以来老旧合流制片区河道、沟渠的综合整治工作都较为困难,由于片区排水单元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低、整治工程征地拆迁难等问题的存在,部分建筑密度大的区域整治工程推进难度巨大,片区环境质量难以提升。”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相关专家对“双层河道”建设项目现场调研后认为,“双层河道”上层河道可恢复原有的自然功能及景观功能,下层河道承担防洪及排污功能,在维持合流制片区排水体制不变的基础上,又可以形成生态景观,实现片区综合环境的改善提升,“双层河道”是一条解决老旧合流制片区环境质量问题的“新思路”。
“目前,老旧城区、城中村区域的雨污分流工作仍需要结合片区开发及拆迁改造同步实施,雨污合流的排水体制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改变。在此背景下,建设雨污水调蓄设施及处理设施仍是控制合流制溢流污染最有效的途径,但传统调蓄设施及处理设施的建设普遍存在建设选址难、工程难度大等问题。”该专家表示,“双层河道”利用现有河道(沟渠)断面开展调蓄设施建设,工程实施阻力相对较小,通过实施河道(沟渠)断面结构改造,可实现对雨季雨污水合流水的储存,配合小微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可实时削减河道溢流污染负荷。因此,“双层河道”也能成为片区雨季合流水污水调蓄处理的“新方式”。此外,“双层河道”工程施工相对简易,拆迁量小,既可减少治水资金压力,又避免大面积施工扰民,能有效解决城中村、老旧小区等区域内排水管网基础薄弱、改扩建空间不足等难题,可作为老旧城区及城中村区域水环境治理攻坚的“新战术”。
“‘双层河道’核心技术优势在于可维持片区排水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河道景观环境的大幅提升,并可利用河道自身实现对片区雨季增量雨污水的调蓄及处理。相较于传统的调蓄池建设、河道沿线雨污分流改造等控源截污手段,其具有征地拆迁少、工程造价低、实施难度小、社会效益易体现等特点。”市滇池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以目前主城河道及支流沟渠水环境现状、整治现状来说,老运粮河的小路沟、枧槽河的金马寺大沟和东郊明渠、海河的凉亭东沟和宝象河的彩云北路截洪沟等支流沟渠都因处于城中村、老旧生活聚集区,征地拆迁困难,且都是片区排污通道,仅能通过末端截污方式进行治理。而“双层河道”恰好可以破解这些难题,下一步可以考虑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运用该技术进行治理。(记者 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