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条路子解三“难”——我市十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的探索之路
保山市是典型的农业市,曾经被誉为“滇西粮仓”。然而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农业产业规模小散杂、产业链短、带动群众增收乏力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产业发展难、农民增收难、提高效益难成为我市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户富目标亟待破解的三道难题。为突破瓶颈,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农业规模化”确定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之一。创新发展机制,投入专项基金,集中扶持10个流转土地1万亩以上的规模农业龙头企业。几年来,通过万亩规模农业的实施,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探索出了产业扶贫新路子。
目前,10个规模农业龙头企业共流转土地11.57万亩,种植(改造)10.54万亩,涉及茶叶、银杏、咖啡、水果、中药材5类产业,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9.2亿元以上,年税收3000万元以上,可带动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示范区周边农户5%以上,同时可带动当地运输、物流等各行业的快速发展。
辐射带动强破解产业发展难
农户各家各户发展产业受发展方向、种植规模、市场流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难以实现促农增收的效果。而建设10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就是通过培育具有规模大、专业化强的产业化组织,走工业化的路子,把基地建设作为整个农业产业化的“第一生产车间”来建,从根本上实现和提升农业产业化,提高产业效益,带动农民增收。经过几年的扶持,10个规模农业企业参与到土地流转、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共带动1.3万户4.4万人参与产业发展,实现户均增收6500元,其中贫困人口2451户8355人、户均增收9400元;直接吸纳1.19万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3334人。土地被完全流转的农户,虽然还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但从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资金投入、产品销售等都由公司来解决,使农户零风险参与产业发展。在万亩规模农业理念的引导下,各县乡村因地制宜,大力鼓励适度规模农业的发展。
利益联结紧破解农户增收难
在规模农业发展之初,我市就把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作为重点,确保农户一份土地实现三份收入,即土地流转租金、务工收入和分红收入。龙陵县恒冠泰达褚橙项目,企业共流转土地10239亩,与农户约定土地租期为30年,每年每亩租金为400元,农户获得了第一份收入。共有175户贫困户向公司流转了土地,户均地租收入每年1.2万元。公司按25至30亩划分为一个基地单元,每个单元配置2名产业工人,以原土地主人和贫困户为主,挂果前按每株果树给予16元管护费,挂果后每公斤提取0.8至1元管理费,农户获得第二份收入。自2016年基地开工建设以来,长期在企业务工人数达623人,累计实现务工总收入67.28万元。企业建立了产业反哺机制,以产业工人奖励提成为标准,公司拿出产值的15%作为“产业收益反哺基金”奖励积极配合公司工作的土地出租户,农户获得第三份收入。同时,公司拿出产值的1.5%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资金。基地所在社区成立中介综合服务部,在公司与农民之间搭建桥梁,既为公司招收务工和当地农民就地就业提供便利化条件,又为社区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有一部分农户土地流转给公司后,腾出时间外出务工,拓宽了增收的渠道。
三产融合好破解提高效益难
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仅靠上游投资和建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培育能够释放农业资源、推动农业增值的产品,形成贯通种养、加工和营销的大产业链条,这样才能提升农业发展及资源利用水平,有利于扩大农村产业规模和就业容量,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在规模农业发展长远规划中,我市着力推进三产融合,在规模农业示范区内建立以规模化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基地和物流节点为主的全链条,集生产、加工、经营、旅游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娱乐、住宿、餐饮、购物等功能为一体,延伸了农业产业链,使传统农业转型为现代农业并与现代服务业、乡村旅游业相结合,有利于形成一二三产融合以及城乡互动、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腾冲市高黎贡山万亩生态茶园项目,直接带动农户2000人种植管理茶园,通过中国、欧盟双有机认证茶园4000亩,中国有机茶园转换认证面积1640亩,中国森林认证茶园面积4775亩,确保原料达到有机绿色品质。建设茶叶初制所16个,精深加工厂1个,累计用工1570人,其中长期务工570人。公司建设了集示范种植、旅游观光、文化交流、茶艺茶道培训、技术研究、展销、餐饮、住宿、体验为一体的“高黎贡山茶博园”,吸纳160人就业,累计接待世界各地游客100多万人次,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美丽茶园、云南省秀美茶园、云南省非公党建示范园等称号,取得了农旅结合的良好效果,为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和茶旅文化旅游增加了新的亮点。(记者 王曼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