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建设美丽乡村,绿色是底色,美丽是元素。高质量规划、高标准整治,加上村民的行为自觉,使临沧乡村绿色的美丽纯粹自然——千里沃野演绎“临沧美丽”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笔下美好的桃花源村,是千百年来人们追寻的梦想家园。如今,行走在临沧大地,人们发现“桃花源村”随处有,美丽乡村更胜之。
全市68个非城关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4.12%、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67.65%,73.6%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和16.4%的自然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乡(镇)镇区2座以上公厕和行政村1座以上公厕实现全覆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1.43%……这些数据不仅折射出临沧扎实的工作,更反映在越来越多乡村生态家园和谐共建的画面上——乡村环境持续向好、乡村文化欣欣向荣、乡村旅游方兴未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腾龙、幕布、那洛、南美、腊东、水沟头等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逐渐涌现,一个个青翠自然、整洁幽静的美丽乡村,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美丽乡村建设,科学系统的规划引领是基础。我市把规划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基础的工作,以“我的村庄、我规划”为主题,开展“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组织市内2.64万名临沧籍公职人员,利用节假日回到农村,发挥干部熟悉家乡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的优势,深入村内各个角落实地踏勘,发挥自身有知识、懂方法、见识广、群众比较信任等优势,结合长期在外工作所见所闻和村情实际,对城市、乡(镇)集镇规划建设范围以外的6511个自然村进行规划,精确梳理现状,明确发展定位,找准规划重点,最终通过集体讨论表决的方式把绝大多数群众的想法、愿景统一体现到规划图上,确保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实施性,使编制出的规划接地气、顺民意、易实施、好管理,有效解决了村庄规划照搬照抄、千村一面、贪大求洋、水土不服等问题。“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实施以来,一个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有特色、有温度、有感情、可实施的村庄规划被编制出来,每一个自然村都有了专属自己的“美丽愿景”。目前,全市51万户农户住房基本实现安全保障,建成美丽乡村1349个、洁净村庄4457个,建成鲜花盛开村庄64个,村史室1590个。
美丽乡村要时时美、处处美,就必须形成长效管护机制,实现有人管事、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为此,我市全面推行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管的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五有”长效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投资补助、担保贴息、群众缴费等方式,积极引入企业建设或运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打扫环境卫生,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市场化运作。并采取先易后难,分区域、分类型、分重点梯次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对基础条件好的村按照城镇化的标准,重点加大增花、增果、增水、增光、增民族元素“五增”工作力度,增添环卫设施,推进垃圾科学分类,打造升级版的美丽村庄;对有一定基础条件的村,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村容村貌,着力打造美丽宜居村庄;对条件比较差的村,在优先保障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处理好生活垃圾和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问题,实现村庄干净整洁。解决了“人、财、物”的问题,破除了“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怪圈,农村基础设施运转良好、农村常洁常新、农民群众长期受益。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如何,美丽乡村建设得怎样,直接关系和影响广大农民的美好生活。农民是人居环境整治最大的受益者,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我市坚持“上下结合、以下为主”原则,充分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动员村民自觉投身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巨大转变。坚持环境整治与转变观念相结合,强化宣传教育,倡导文明新风,引导村民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自觉抵制垃圾乱丢乱扔、污水乱泼乱倒、畜禽乱撒乱跑、粪污随地排放等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现象和不文明行为,形成人人爱护环境、户户干净卫生的良好风气。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临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稳步推动,更多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也在不断破茧蝶变。(记者字学林王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