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谱写新时代维西供销合作事业发展新篇章
对于供销社这个名字,很多人会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这个在计划经济时代创造了商业辉煌的组织,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维西县供销合作社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出了一条集体合作、共享共赢的发展之路。
曾经的辉煌
炎炎夏日,在维西供销桥头综合服务社里,和正泽和妻子正忙得不亦乐乎,买东西、交话费的人络绎不绝,每天的生意都红红火火。
今年54岁的和正泽是维西县永春乡三家村桥头大村村民小组人,1987年进入维西县永春基层社工作,而后又被分配到永春乡庆福村购销点。“在计划经济年代,供销社俨然就是‘三农’的大管家,生老病死所需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供销社有关。”和正泽说。的确,改革开放以前,供销社包揽了农民的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求,除了粮油等极少部分产品由粮食部门收购和供应外,几乎所有的农产品都由供销社经手,供销社成为了农村无所不包的供应商、收购商。
“那个时候如果需要买东西但又没钱的话,可以拿家里的鸡蛋或者废铜烂铁到购销店换。”村民王奶奶回忆说。许多老人们都说,没有供销社,就不可能度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极度匮乏的艰苦日子。
“我们这一代的人对合作社、购销点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农民吃的、穿的、用的都来购销点买,而且质量有保障,所以现在买农资、生活用品等,有些老人还是觉得供销合作社里卖的商品质量有保障。”今年79岁的维西县供销社退休干部和伟说。
1953年11月26日,维西县供销合作社正式成立,承担起了农村物资购销主渠道的历史重任。但在当时,由于维西县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很多地方不通公路,只能靠人背马驮把物资运送到村村寨寨,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向农民供应基本生活用品,同时接受委托,大力收购农副产品来供应县城农副产品需求。“别说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候了,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维西县很多行政村都不通公路,每隔一段时间我们购销店里的几个年轻人就会带上村民急需的盐巴、糖、茶、针线、火柴等物资,肩挑背扛,翻山越岭送货到各个村,卖了东西后又把村民种的药材及鸡、猪等农副产品收购回来。”维西县永春乡供销社的邓文孝说。
从1953年建社到1957年这一段时期可以说是维西县供销事业发展的第一个辉煌时期,供销社几乎占领了农村的每一个角落,每个区都有一个基层社,每个生产大队有一个购销店,在服务农业生产,保证供应上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陨落
“文化大革命”期间,维西县供销合作社机构网点被撤并,工作陷于停顿,生产和流通受到破坏,市场变得萧条。“1964年我被分配到了白济汛乡黑日多购销店,‘文化大革命’时候货源受到影响,使得本来就匮乏的物资更加紧张,糖、茶、酒按人头每月或者每季度定量供应,卷烟、香皂、肥皂、胶鞋都是限量供应。”和伟说。
“文革”结束后,市场有所好转,特别是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商业系统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政策,拨乱反正,对流通体制、购销政策等进行了改革,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流通体系,城乡市场日益繁荣,维西县供销合作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维西县个体私营企业虽然也迅速发展起来了,但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无力与供销企业竞争,所以在1984年至1990年间,可以说是维西供销社的二次辉煌时期。”原维西县供销社主任欧阳杰说。
为了占领市场,适应农村低收入人群的需要,个体私营户们千方百计地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甚至有些个体商户不惜牺牲产品的质量,低价出售“三无产品”,逐渐占领了农村市场。加之由于当时的供销社并未真正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改革,而是在原有的体制中扩张,用工等制度仍按传统的全民所有制全部包起来,还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所以从1991年开始,维西县供销合作社逐步走向下坡路。“到2000年底,维西县供销系统亏损达到193万元。”欧阳杰说。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效益下滑之势,1996年以后,维西县供销社在“四放开”(即经营放开、价格放开、人事用工放开、分配放开)基础上,对“边、小、微、亏”的门店实行了改、转、租、卖,或者“社有民营”。“1997年我调回永春乡桥头购销店,当时的经营状况可以说是步履维艰。实行‘大包干’,也就是供销社帮你垫本金,本金就是仓库里囤积的货物,承包者自负盈亏,年底上交承包费,但由于货物都是滞销商品,所以经营很不景气。”和正泽说。
二次创业再现辉煌
2000年,维西县供销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结构调整为重点,大胆突破。采取“全员身份置换,人员分流,买断资产,重组企业”这一基本形式,最大限度地将产权出让给职工经营,变社有社营为私营。2004年,该社结合自己的实际,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来改造基层社,以产权多元化来改造社有企业,以社企分开、开放办社来改造联合社,以现代流通方式来改造传统经营网络。“2004年,我买断工龄,用供销社补偿的5000元启动资金(5000元实际折算给的是囤积商品)加上16年工龄每年800元的安置补助费以及跟亲朋好友借来的钱把桥头购销店买了下来。”和正泽说。那年也是他第一次出远门,和同村一位个体户一起到大理市下关镇进货。“那年开始,我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可能是因为有供销合作社这块牌子,加上产品种类越来越多的缘故。”和正泽说。
改革不断深化,供销人一刻也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2005年至2007年这一时期,是维西县供销合作社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踏上改革发展新征程的重要历史阶段。维西县供销社结合实际,引导供销社在岗职工、已分流安置的职工、各承包门店、农村经营户、农村种植养殖户围绕当地特色产品,大力创办农村综合服务社,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筹建农村行业协会,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市场经营主体和流通服务体系,提高了服务农民、带动农民、拓宽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008年以来的5年,是维西供销二次创业的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抢抓机遇,深化改革,不断提升服务“三农”的能力。全面实施“乡村流通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发展“两社一会”。以供销社传统经营的化肥、农药、食盐、烟花爆竹及边销茶等商品为切入点,依托“供销合作社”品牌,采取“加盟经销”“连锁配送”“委托经营”“特许经营”等方式,把巩固传统经营业务与恢复重建乡村经营服务网点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创办乡村“综合服务社”“便民超市”“农家店”等。同时,盘活资产建设农村集贸市场,繁荣农村经济。并对全县创办的经营网点实行统一标识、统一计划、统一进货、统一批发、统一配送,严把进货关,保证经营品种与质量。
“现在进货一个电话就搞定了,百货、化肥、盐、烟花爆竹都由县供销社统一配送,直接送货上门,既方便又保证了质量。”和正泽开心地说。
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基本要求,以丰富的资源为依托,以供销合作社流通网络为纽带,加大合作社建设力度,探索为农民服务的新途径。“十八大以来我们维西县供销社通过多年的综合改革,以盘活资产为主线,通过项目投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我们的社有资产得到全面发展。我们依托供销社的品牌将维西供销农业生产资料、药材土产、日用工业品、烟花爆竹专营等有限公司经营的产品通过连锁配送到各个乡村,促使我们社有企业的发展。在各乡镇,我们供销社都建有超市、专业合作社、酒店。我们积极参与产业结构调整,以扶贫攻坚为契机,参与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通过这些年发展,我们供销社确实发展得比较好。”欧阳杰介绍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改革新举措推动维西县供销事业大发展,2018年,维西县供销社完成销售总额92791万元,营业收入36741万元,净利润366万元。累计发展57个种养殖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均在工商登记注册,注册资金达5176.5万元,入社成员3013人,带动农户8839户,帮助农民实现收入8046万元。
解放思想没有止境,改革没有止境,发展没有止境。站在新的起点上,勇立潮头的供销人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挑战,致力开启供销改革发展新征程。(和建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