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开展帮扶工作。供图
云南网讯(记者 郭丽 通讯员 杨翠红 朱瑜倩)云南省普洱市人大自挂钩帮扶江城县以来,始终把巩固脱贫成效、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围绕脱贫攻坚目标和现行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全力推动、倾情帮扶,助推了挂包村脱贫实效显著提升。
据了解,江城县国庆乡和平村是普洱市人大的挂钩帮扶点,全村辖18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哈尼、拉祜、瑶等多个民族,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全村12个组的376户建档立卡户中,有172户是市人大干部职工的挂包“亲戚”。
大驮甲村民小组是一个瑶族聚居的寨子,全组54户26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达50户240人,贫困面广,脱贫难度大,也是市人大挂包的村组之一。
近年来,脱贫攻坚的春风吹到了这里,当地瑶族同胞的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低矮的小瓦房、杈杈房,泥泞不堪的羊肠小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新房,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整洁干净的活动室,当地群众过上了从前不敢想的幸福生活。住得舒适了,如何巩固脱贫成果,让瑶族同胞在脱贫路上走得更稳更好成了最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
结合大驮甲组自然条件差、贫困程度深、产业支撑弱、群众增收致富难的实际,市人大多方筹措,在大驮甲小组累计投入茶产业发展扶持资金65万元,新开垦种植茶叶260亩,让52户瑶族群众拥有了户均5亩的茶园,并对每一亩茶地实行种苗补助和底肥补助,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稳步脱贫增添了保障。
市人大驻村工作队还教育引导当地村民树立“富口袋”先“富脑袋”的理念,邀请技术人员对大驮甲、老余寨等村组群众开展茶叶种植、澳洲坚果栽培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帮助群众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提升,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现长期致富。
“自市人大帮扶我们以来,专门请专家教我们种茶叶、揉茶叶、炒茶叶,让我们学会了很多技术。”和平村新安寨村民赵琼芬说。
自挂钩帮扶以来,普洱市人大主要负责人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亲自研究部署定点扶贫工作,定期听取县乡村组扶贫工作情况汇报,多次深入挂钩联系点调研指导工作,进一步精准了解、核实群众家庭人口、产业发展、住房饮水、经济收入、入学就医等情况,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之策、共谋致富之路,结合和平村实际,因村施策、因人因户精准帮扶。坚持干部定期下访、回访制度。
今年以来,市人大干部职工深入挂钩联系点开展遍访、回头看、回访280余人次。市人大机关围绕脱贫目标任务,根据扶贫工作需要,按照选准配强干部的要求,抽调了4名政治素质好、综合能力强、纪律作风实、基层经验丰富的干部组成驻村扶贫工作队,进驻和平村开展工作。
驻村干部们深入扶贫一线,按照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统一安排部署,围绕脱贫攻坚目标和现行扶贫标准,吃透村情、组情和贫情,在全县率先实现驻组开展工作,直接住进群众家里,真正把挂包户当作了自己的“亲人”。
和平村新安寨组村民郭丽仙说:“扶贫干部帮扶我们养鱼,带动我们把寨子里卫生打扫干净。他们来我们这里住,我们很开心,我家也住了一个扶贫干部,他和我们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劳动,我们心里很感动。他们把我们当做家人一样对待,教我们很多东西,我们心里也是把他们当做一家人了。”
看到扶贫干部到家里来,郭丽仙一家高兴地把亲戚迎进家,左邻右舍也围坐过来,七嘴八舌拉家常,茶叶价格如何、菌子采了多少,价格怎么样,高兴地向挂包干部诉说自家的新变化,接地气的“走访座谈会”让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大驮甲、新安寨和老余寨小组只是市人大倾情帮扶和平村的一个缩影。自2015年挂钩帮扶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切实发挥人大机关优势,主动想办法、出点子、争项目、跑资金,努力为挂包村贫困群众办好事实事,巩固脱贫成果,提升帮扶成效。去年以来,先后为大驮甲、老余寨村民小组在茶叶种植、大棚蔬菜种植、养殖产业扶持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等方面投入190多万元,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凝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和平村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长罗云鸿介绍:“市人大自2015年挂包和平村,对和平村帮扶力度很大。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产业不足的农户开垦了茶园,有了后续可支撑的产业支撑。对每户民房建设农户给予了水泥等物资帮扶。市人大各位领导干部职工进村入户了解基本情况,帮助和平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顺利推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和平村2019年脱贫出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