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上海有外滩;杭州有西湖;成都有宽窄巷子、锦里…… 一提到昆明,你想到的是什么?昆明这座城市的地理文化地标是什么,在哪里?谁又能成为昆明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外形象中最耀眼的那一张文化名片?正在改造提升中的翠湖片区可以有这个担当,也应该有这个担当。为此,云南网本期做了一个系列策划报道——擦亮“昆明的眼睛”,以飨读者。
统筹 邓建华 云南网记者 张彤/文 自然 张彤 /图 编辑 自然“三山四海一丘田,有山必定就有坡”。百年老昆明“列市纵横,极为繁盛”,以坡为街名的就有13处,环山绕水,城巷起伏,这形成了昆明特有的城市格局。沧海桑田,一道道坡,它们隐于街市,藏于久远的历史之中,如今,它们在哪里?让我们重回老昆明,足踏新昆明,来找找十三坡今天的痕迹,说说十三坡久远的故事。
“深藏历史的小巷,沈官坡上崴着脚,中和巷首擦点药。圆通山被老虎追,急了跳进八大河。东寺街,西寺巷,茅厕拐拐小楼上。先生坡,贡院坡,拐个弯弯逼死坡。”老昆明人几乎都能把这首童谣哼上一两句。过去的昆明有很多街坊,每个坊之间有牌坊,起隔断的作用,而十三坡不是作为一个坡而单独存在,是街区的一部分,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
云南传统蒙学研究会会长、昆明市五华区政协常委郑千山介绍,十三坡是老昆明城市规划根据地理位置而形成,昆明西边是滇池,曾经的翠湖与滇池连为一体,后水位下降才让两者分离,而翠湖其余三面都是山峰,故产生了很多坡地。
城市变化太匆忙,有些日子来不及细品已变成回忆。地道的昆明人徐大爷今年已经73岁了,退休后搬来小吉坡居住,他对翠湖周边几个坡的由来如数家珍,在他的影响下,刚满8岁的小孙子也能数出好几个坡。
“翠湖周边变化太大了,还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来翠湖玩,遇上湖水干涸的时候,徒手就能抓到一条肥硕的大鱼,抱着战利品与小伙伴在周边的街巷穿梭,上坡下坡脚底有风火轮一样,那段日子简单又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