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云南鲁甸大学生返乡栽洋芋 带领196户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

时间:2017-11-27

合作社成员在地里做工

云南网讯(记者 黄翘楚)“通过发展机械化生产,种薯种植和良种推广,我们整合优质资源投入到合作社中,用不同的合作模式有效地带动贫困户增收,去年社员每户平均增收达到2000余元。”28岁的谭伟,在说起马铃薯种植经验和对周边农户的带动作用时骄傲地说。然而,作为鲁甸县火德红镇圆农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的他,5年前还只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

怀揣梦想 大学生返乡栽洋芋

谭伟介绍马铃薯种植情况

2012年毕业于云南财经大学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专业的谭伟,上学期间就显得有些“不安分”,不仅经营过酒吧,还当过“包工头”。刚开始时谭伟觉得做这些工作不仅日子“安逸”,挣钱也比较多,但时间一久,工作的不稳定以及每天简单重复的劳动让他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怀疑,难道就要一辈子这样下去吗?

“这种谁都可以做的工作,你干嘛还浪费父母辛苦十几年把你培养出来?”就在这时,谭伟叔叔的一席话让他转变了观念,明白自己应该做出一番事业,不说回报父母,也至少让自己将来后悔,谭伟开始真正思考自己毕业后的出路。想到父母家人在马铃薯收购和销售方面曾经从业多年,自己也在假期帮家里在收货、调货等环节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经过简单的市场调查后,谭伟决定毕业就回家从简单的马铃薯种植做起。

“当时想着父母有这方面的资源,我来做至少产品不愁销路。”谭伟的决定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2011年5月,谭伟的母亲帮助其在家乡火德红镇成立了圆农马铃薯专业合作社,2012年谭伟毕业之后,只身回到家乡在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皓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道路。

谭伟和李俊检查种薯种植

创业之初的谭伟发现家乡生产相对落后,劳动力投入成本较高,在外出参观了其余种植基地的机械化生产之后,决定引进旋耕机、桦式犁、播种机、起垄机等器材,全面铺开机械化种植。“一开始我们流转了500多亩土地,在火德红和雀落村两个地方进行试点。”谭伟说,当时种植片区由于种薯退化严重,导致老百姓种植的马铃薯产品质量不高,价钱上不去,市场吸引力也正慢慢减弱。

针对这样的情况,谭伟和他的团队开始引进如宣薯二号、青薯九号等外来高产优良品种,并在全镇推广。此外,针对病虫害预防和科学施肥等种植环节,合作社也通过培训会等模式教授村民种植技术,促进马铃薯产量产值的提升,从根本上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经济收益。

供不应求 产品带动贫困户增收

谭伟介绍,良种推广之后基本覆盖了全镇近一万亩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而良种的亩产今年平均已经达到了两吨半,高产的则高达四吨,商品薯产值每亩平均3000-3500元。“我们主要是以‘公司+村委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贫困村将集体资产、贫困户将自有土地和劳务入股,按照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实现贫困户多渠道增收。”

“村民可以直接流转土地给我们,不仅能从地租方面得到收益,还能到社里打工领取工资。”谭伟介绍,目前圆农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目前共有四种入股模式,除了上述之外,村委会还可以以村集体经济现金入股10万元,参与合作社的监督和管理。或是农户将自有土地和劳务入股,合作社提供生产物资并负责销售和技术指导,收益占50%股份。农户也可以选择与合作社进行产业合作,由合作社一方提供种薯和技术指导,并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

“社员每年的收入,仅务工这一块就能达到6000多元,做工较长的甚至可以达到拿到1万6千元以上的收入。”谭伟表示,村民参与到种植中不仅能增加收入,合作社也能在日常的种植和培训中把品种、种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展示并推广,让村民们亲身体验,从而解决此前因为经济效益过低村民不愿种植马铃薯,导致劳动力流失和土地放荒等问题。

加入合作社较早的雀落村村民张元成表示,自从在合作社里种植马铃薯以来,自己家里的收入已经翻了一番。“因为他(谭伟)是大学生,不仅读书多,品种技术各方面也比较好,所以我早早就加入了进来。”张元成表示,之前家里种洋芋将肥料等成本刨除之后基本就剩不了多少钱,但根据合作社提供的良种和技术来种植,不仅增加了自己地里产量和产值,每年还能从社里得到2万多元的分红。

如今加入合作社已经5年张元成早已脱贫,家里房子也翻新成了水泥房,改变了以往“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的窘迫局面。不仅如此,张元成家里电视、冰箱等电器一应俱全,每年还能攒下3-5万元钱,“第一次知道种洋芋这么赚钱”张元成高兴地说。

而正在地里干活的李从秀和李从巧姐妹也表示,自家不仅流转了5亩地给社里,一年可以得到1000多元的收入,而且每年还能打上3个月的工,发挥下自己的余热,差不多也能有6000-7000元的收入。“他家对我们可好了,平常干活也不嫌我们老年人做的慢,有些时候还拿车送我们回家。”李从秀说,现在自己家吃穿不愁,顺便还能攒点钱给正在读书的儿子改善生活。

据介绍,目前圆农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共有农户196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3户,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和租赁两种形式共计流转土地1612.78亩,带动覆盖面积10000余亩。合作社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大幅度节约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种植收入。2016年合作社收入达到400余万元,农户户平均增收2000余元,务工农民平均收入达到6000余元,解决了当地200余人在家就业的问题。

扩大产业链 带动更多群众脱贫

合作社成员在地里做工

据介绍,目前圆农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在昭阳区、鲁甸县各个乡镇共有4个种植基地,明年随着基地的增加,合作社还将继续进行新品种的引进和良种的推广。“基地建设我们一直主张面积不要太大,但会扩展得更多。”谭伟说,这样不仅可以更多的推广良种和技术,也能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到合作社中来,通过小小的马铃薯脱贫致富。

目前,谭伟改变了自己“孤军奋战”的局面,其管理团队已增加到了16个人,其中有6名大学生。“我觉得大学生对于科技、网络等新鲜东西接受能力比较强,在工作过程中更有激情。”谭伟表示,虽然如农业机械化、网络推广营销等东西早已不新鲜,但家乡的不少父老乡亲却不愿尝试,希望借助年轻人的力量可以改变现在的这一局面。

2005年中专毕业的李俊正是合作社的管理团队成员之一,通过招聘,他于2015年加入到马铃薯种植中来,“未来我们还准备引进设备将马铃薯进行粗加工,直接对餐饮门店进行销售。”谈到下一步的发展,头脑灵活的李俊表示,目前在昭通城区的马铃薯配送线已经开始筹备,未来可以实现微信或电话预定直接送货到家,从而增加产品附加值,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脱贫。

“我觉得回家里种地没有想象中那么艰辛和复杂,而且看到谭伟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这么多的群众脱贫致富后,我觉得一切都很值得。”李俊说,自己作为一个农村人,经过两年的工作之后,马铃薯栽种的基本流程现在已经比较熟悉,未来如果有可能,自己也想效仿谭伟,回到家乡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据了解,2017年鲁甸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0.65万亩,产量达30.7万吨,产值达3.3亿元。马铃薯5个主产区覆盖贫困人口35433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59.1%。下一步,鲁甸县将加快脱毒种薯和加工薯基地建设,通过推广良种,完成平均亩产2吨以上,增加产值2.1亿元,带动群众亩均增收1050元,并利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将企业、合作社、农户紧密连接起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促进贫困农户脱贫。

  • 上一篇:下月起一波新规实施 奶粉尿布马桶盖不用再从国外带
  • 下一篇:从19元工资开始 农加贵在“大山禁区”从教3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