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冬季放鱼正当时 17日上午去昆明海埂公园放鱼

时间:2017-12-19

 
往年冬天,市民们放鱼的热情很高。 记者 周明佳 摄

记者 孙琴霞

云南网讯 “天气这么冷?放下的鱼苗能活吗?”明天上午10点,由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春城晚报等单位联合承办的2017年第八届“放鱼滇池生态保护行动”将在海埂公园启动,共计将投放10万尾鱼苗。周末正好赶上昆明降温,不少市民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其实,对于此次活动中放流的鲢、鳙鱼来说,冬季正是最合适的时候,气温越高,运输过程中鱼的死亡率也会越高。

控藻成效

鱼儿3年

吃掉70060吨藻类

针对之前滇池外海蓝藻数量巨大、滤食性鱼类数量严重不足的状况,从2013年起,昆明市滇管局实施了《滇池内源污染生物治理——以鱼控藻》项目。

在滇池外海分3年放流中上层滤食性鱼类鲢、鳙鱼,放流土著鱼类滇池高背鲫鱼苗。3年来,共计放流鲢、鳙鱼鱼种3589吨,高背鲫鱼苗10504万尾。由于鲢、鳙鱼可以直接以藻类为食,根据项目完成后的评估,这些鲢、鳙鱼一共吃掉了滇池中70060吨藻类。再加上放流的高背鲫鱼,“以鱼控藻”项目实施3年来,可转化出的氮、磷最多可达630余吨。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2013、2014年,项目实施完成的2015年,滇池水质年平均透明度有所升高,2015年较2014年透明度提高27.3%。并且水体中总氮、总磷、亚硝酸盐和氨氮含量都有不同程度降低。

昆明市滇管局渔业行政执法处副处长王勇介绍,“以鱼控藻”3年项目实施完成后,通过放流增殖来控制滇池内源污染已经成为了管理部门的常态化工作。现在,依然在继续投放一定数量的鲢、鳙鱼,达到直接控制藻类的目的。

科普解读

鲢、鳙鱼

冬季放流正合适

连续7年,“放鱼滇池生态保护行动”得到了不少市民的支持,每年来放鱼的市民中,既有熟悉的老面孔,也有新鲜血液的加入。这次正好赶上昆明降温,很多市民都有个疑问:气温这么低,鱼苗放入滇池后能活吗?

“冬季特别适合放流鲢、鳙鱼,其它土著鱼倒是不一定。”王勇解释说,这是因为夏季气温相对较高,鱼苗在运输过程中,容易死亡。并且从鲢、鳙鱼的生长习性来说,一般在每年四五月份繁殖,经过七八个月的生长,冬季来放鱼时,个头能长得大一些,成活率也很更高。同时,放入滇池之后,消化利用滇池藻类的效率也更高。

未来计划

逐步增加

滇池土著鱼数量

王勇透露,在继续投放一定数量的鲢、鳙鱼的同时,未来,管理部门还将根据计划,增加滇池土著鱼类的放流。今年,将首次新增投放又一种滇池土著鱼云南光唇鱼。而此前投放过的高背鲫、金线鲃两个鱼种,将根据滇池内的种群数量进行评估,决定是否投放及投放的数量。

“鲢、鳙鱼控藻更直接,但投放滇池土著鱼类,能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对整个水生生态来说,非常有好处。”王勇说,一个健康的水生生态,既要有基础的水生浮游藻类生物,再上一层就有吃浮游生物的水生生物,滇池里最明显的就是银鱼和虾;再往上,要有能够来控制银鱼和虾的水生动物, 放流滇池金线鲃,可以有效弥补这个空缺。各层生物之间,通过互相控制,维持种群的平衡与稳定,最终能促进滇池水生态逐步好转。“虽然现在土著鱼数量相对比较少,通过长时间放流,配合滇池治理其他项目工程的实施,滇池的水生生态还是会逐渐好转。”

目前,除了高背鲫、金线鲃、云南光唇鱼外,一些研究机构已成功实现了中臀拟鲿(俗名“弯丝”)、银白鱼两种土著鱼的人工繁殖。尽管土著鱼类的增殖放流从技术上能够实现,但目前大规模放流的条件还不成熟,土著鱼的放流需要一系列的科研分析、审批后,才能放流。

 

  • 上一篇:昆明公交开通16条“冬至”祭扫公交专线 保障市民出行需求
  • 下一篇:昆明百年米轨即将拆除 地铁贯通后有望重新恢复运行